周末絮語<br>李怡專欄:以蟻步攀高山 - 李怡

周末絮語
李怡專欄:以蟻步攀高山 - 李怡

梁錦松說,新預算案各項加稅措施公平合理,對中產受薪人士的免稅額、稅階及邊際稅率,只是回到九七年水平,並分兩年實行;只有薪俸稅的標準稅率,調高一個百分點。
只是中產受薪人士的境況,已不是九七年的水平矣。他們飽受減薪、裁員、負資產等困擾,對政府帶給他們的厄運(有直接的,如八萬五,也有間接的),滿腹牢騷,現再要向他們加稅,怎麼說都難令他們覺「公平合理」。

梁錦松說,薪俸稅只是回到九七年水平,而利得稅加百分之一點五,卻是回到八十年代水平。他的意思是:中產者莫說不公平了。
詭異的是:回到九七年水平的中產人士叫苦,回到八十年代水平要交利得稅的大財團、大商家卻表示接受。
道理很簡單,中產受薪人士無路可走,怎樣翻觔斗也逃不出稅網,大商家卻有自己的迴旋餘地,另有盤算。更何況,要在香港做生意,自然要看政府的臉色做人,豈可與政府唱反調?

梁錦松估計,開源二百億,節流二百億,經濟回復增百分之三可帶來三百億庫房收入,於是可消滅七百億財赤。
這幾年香港的經濟情況,有目共睹,預算案又沒有提出大力振興經濟措施,這百分之三的增長嘛,難怪滙豐銀行首席經濟顧問梁兆基認為太樂觀了。
梁錦松後來辯解說,振興經濟措施已反映在一月董特首的「施政報告」裏了。哦,那也算嗎?情況大概如去年董伯說可以「推高樓市少少」的招數一樣吧。

和去年的預算案一樣,梁錦松用羅文的勵志歌作結,這回念的是《前程錦繡》中一句,呼籲香港人「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
香港經濟方面最大的高山,一是通縮,預算案提不出解決辦法,二是振興經濟,似乎也沒有甚麼措施,三是龐大的公共開支,梁錦松一再強調要壓縮,但預算案的具體表現是攀越乏力,只能以蟻步前行。
因此,要香港人可以看到遠方的日子,看來很漫長,甚至讓人擔心走不走得到也。

新預算案開頭,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結尾用羅文的勵志歌。
可惜新預算案發表在政府推出二十三條立法的陰影下,市民對說謊成性的政府已失去信心,舊句舊歌,使人想到的是舊日子,那個人人有信心可以攀越高山的時代,是「最好的時候」。對照之下,難免令人想到今天這「最壞的時候」,這個「絕望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