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經歷經濟轉型,不少低技術勞工被拒於勞動市場外,而政府財政赤字嚴重,社會又不能依賴政府提供經濟援助。這些包括低技術、低學歷人士,以及新來港人士,是否必然成為社會的負擔?
答案是「不」。只要本港引入社區經濟發展概念,這批人便可以自力更生,更加可以為本港創造新的經濟效益。台灣經歷過九二一地震後,社區殘破不堪,台灣人民利用這個機會重建社區,發展出多項社區經濟發展計劃,重整各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各區旅遊特色及經濟活動,培訓區內人才,務使各區發展獨有的經濟,甚至成立基金會,進行集體採購日用品,抵禦日用品市場日益壟斷化,令日用品價格高企的問題。
其實,本港一些志願團體,已着手推動這類計劃,例如灣仔聖雅各福群會,在區內舉辦的計劃,讓參加人士進行以服務易服務的形式,在本港這個商業社會似乎匪夷所思,但背後的理念卻不容忽視。這項計劃協助較貧窮人士享用原本未能負擔的服務,維持生活水平,又賦予勞動的價值,使草根階層不再被邊緣化。
另外,一些志願團體活用持續發展的概念,開辦二手店。例如勞資關係協進會,在較貧窮的長沙灣區成立二手交易店,為該區居民提供便宜的貨品,為失業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強調環保概念,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這類計劃雖然要面對不少問題,例如交換服務的數量不足,未能滿足草根人士的所有需求,二手貨品的價格偏低,利潤微薄,未必能支持生計,以及行政費用龐大等。但根據這些機構所公布的資料,計劃的反應相當理想,反映社會的確存在很大的需求。
記得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初上任時,曾以「獅子山下」勉勵港人,維持互助互勵的精神。時移世易,香港的社會氣氛也許不能回復當年,但一些鼓吹鄰里互助精神,社區歸屬感的計劃組織,已經開始出現。香港在逆境中,只要自強不認輸,始終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陳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