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在北京說,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大家要作犧牲」,勸喻香港市民「共同承擔」。較正確講法,是「大家要為政府理財不善的後果作犧牲」;香港市民「共同承擔政府的無能」。當然,會有人批評這個說法對政府不大公平,因為經濟低迷、亞洲金融風暴、地產泡沫爆破等等等等,都非關政府過錯,亦非政府能力所能扭轉,後果不能全怪在政府身上。
可是,請看梁錦松的預算案主要減開支、增稅收的措施共通點是甚麼?是大致回復97-98年的水平:公務員減薪至97年水平、個人入息稅免稅額減至97-98年的水平、稅網擴闊回97年大小、凍結了五年的收費解凍、綜援削減至回復原來的購買力。整體政府開支,也大致下降至97-98年的百分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是明明白白說,過去五年加錯了、減錯了、凍結錯了,今日要走回頭路?當然,不是梁錦松的加、減、凍,是隔着一個梁愛詩坐在那邊的曾蔭權,但不都是董建華政府嗎?
梁錦松說,問題在於結構性赤字;意思是,長期的收入低於開支。但當初決心打破高地價政策,推行房屋八萬五,不是已知道會少了賣地減少收入嗎?當時有沒有想過這一筆由哪宗新收入填補,又或減免哪一宗開支去平衡?當年大筆財政儲備,如今哪裏去了?
梁錦松沒說過他無能為力,他蠻有信心「本土經濟」可以解決問題,就如董建華的資訊科技、主題公園工程。如果這些政策管用,為何今日「大家要作犧牲」?政府出錯,自然苦在市民,但一派理直氣壯要公眾共同承擔,也未免臉皮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