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出現一種輿論,就是假若政府不能顯示有解決財政赤字的決心,炒家便會來犯,再次衝擊香港經濟,特別是聯繫滙率。
究竟政府財政赤字及聯繫滙率有沒有直接關係?
要聯繫滙率受到衝擊,首要條件是炒家有港元可借。最多港元的地方,就是香港的銀行,但自從98金融風暴之後,政府強化了聯繫滙率機制,銀行與政府之間,有着通報機制,如果有炒家借了大量港元而沒有合理解釋,政府是會知道的。
其次是香港仍然有足夠外滙儲備來支持港元,很多人會混淆財政儲備與外滙儲備。財政儲備是指每年政府的支出少於其收入,所剩下來的累積部份,現時香港還有3000億的財政儲備。
雖然這個財政儲備在未來數年會逐年下降,因為要應付未來的赤字預算,但財政儲備的下降不會與外滙儲備有直接關係。
外滙儲備是用來支持港元的,如果發鈔銀行要發行港幣,它們要將等值的外滙存入港府戶口之中。
以現時香港外滙儲備的情況來看,足以把全部已發行的港元兌換成美元,因此「美元化」是最後一種策略,雖然這未必是社會所願意見到的。
如果真的有炒家來犯,會有以下兩點迹象可尋:
(1)遠期美電的溢價會大幅飆升;
(2)利率亦會上升。
可幸現時沒有以上情況出現,所以有炒家來犯是一個警惕,不是事實。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