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董伯所說,梁錦松發表的是一份「大家都要犧牲的預算案」。要市民與政府共度時艱,要大家作出犧牲,香港大多數市民絕對願意,但前提是政府不要欺騙市民。
上星期五,立法會內務委員會討論行政署長黃灝玄的信件,他要求立法會優先審議《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即為二十三條立法的草案),理由是這個條例草案深受市民關注。黃署長當然不是表達他個人的意見,而是反映特區政府高層的策略。
政府可以用任何理由去要求立法會優先審議二十三條立法,但以「市民關注」為理由卻是一個謊言,而且是眼睜睜地侮辱市民智慧的謊言。
首先,市民甚麼時候開始關注二十三條立法?自九七回歸後,五年來市民對二十三條立法可說毫不關注,從沒有聽過社會上有甚麼催促政府為二十三條立法的聲音。市民是在去年九月,保安局推出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文件之後才開始關注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其次,市民為甚麼會關注?事實也非常清楚,市民不能認同董伯所說,二十三條立法「絕對不會影響現有的自由、人權」,而是感到立法對自由、人權存在着巨大的威脅,是基於對自己的職業(如新聞工作、宗教工作、圖書館工作等)的憂慮,對人身自由的憂慮,才對二十三條立法關注的。
其三,因此,市民關注的、憂慮的是「立法」,而不是憂慮「不立法」。絕不是因為市民關注二十三條立法,想趕快立法,因此而需要優先審議這個條例草案;相反是市民憂慮立法,不想立法,因此應延緩立法,應給市民更多時間去討論,使草案條文能令市民釋疑釋慮。
政府把市民關注,演繹成市民想趕快立法,這是強姦民意,也是公開地欺騙市民。
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以二十九票支持、十四票反對,通過優先審議有關條例。二十九位投支持票的議員,接受政府的理據,站在政府一方,共同欺騙市民。而他們支持的謊言竟是如此拙劣,如此反智。
伊安內斯古在他的荒謬劇《犀牛》中,講一個寧靜小鎮先是出現兩隻犀牛,其後犀牛不斷繁衍,鎮民由開始的驚懼、恐慌到逐步認同、讚賞犀牛,並且所有人都紛紛自我蛻變成犀牛一族,最後整個小鎮只剩下主人翁一個人在抗拒這股蛻變的洪流。人之所以變成反智、野蠻、盲從的犀牛,是不分賢肖愚劣的,他們或受權力慾支配,或昧於名人的形象扮演,或被不甘寂寞所驅使,或受政治、經濟利益所惑……。
由政府帶頭說謊,我們的上流社會正棄聖絕智地走向反文明。且看那些公開支持政府加稅的富商們,有誰說的話是真心誠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