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在電台節目中說香港現時的經濟困境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的時候,實在嚇了一跳,甚至以為是聽錯了,因為像這樣涼薄、像這樣漠視民困的說話根本不應出自政府官員的口中,更不要說是掌管財經政策大權的官員了。然而梁先生原來真的這樣說了,原來真的向飽受經濟困境煎熬的市民說出這樣刻薄的話,這除了讓人非常震驚以外,更讓人非常憤怒!
梁先生說「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是甚麼意思呢?難道他認為香港市民現時所承受的經濟及生活困難都是活該的嗎?難道他認為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樓奴」都是活該的嗎?難道他認為大量市民失業都是活該的嗎?還有比這更涼薄、更不負責任的說話嗎?
毫無疑問,在九十年代中期由於聯繫滙率衍生的負利率問題、由於大量游資及熱錢湧到東南亞包括香港,令香港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連帶實體經濟也出現泡沫的現象。可是這樣的經濟泡沫並不是市民「吹」出來的,也不是市民樂見的;相反,不少人因為泡沫經濟的誤導而倉皇購入價格偏高的樓宇,到現時仍在咬緊牙關承受錯誤決定的苦果。梁先生對市民的創痛不僅毫不體恤,反而說出「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這樣刻薄不堪的說話,這不是在傷口撒鹽又是甚麼呢?
更應該看到的是,目前香港的經濟困境、目前市民遇到的經濟逆境並不僅是因泡沫經濟爆破而來的,特區政府的錯誤政策特別是八萬五房屋政策的強大衝擊也是重要的原因。要不是特區政府遲遲不願改變有關政策,樓市的調整不會拖的這樣長,市民的信心不會跌的這樣厲害。
換言之,市民的困境、經濟的困境,政府是要負上不少責任的;現在梁先生卻以「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形容市民及經濟的困境,這不是為政府開脫、這不是把責任都推在市民頭上嗎?還有比這更不負責任、更無賴的說法嗎?
預算案的加稅措施已經教市民的生活負擔更沉重、已經令市民感到非常難受。現在梁先生還要加上像「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這樣的冷言冷語、這樣不體恤民困的說話,怎不讓人對梁先生及他一手炮製的預算案更反感、更難以接受呢?
(圖)梁錦松先生昨日指出,香港的經濟困境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