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董伯上神枱的論調繼續在親中政圈中燃燒,議論的範圍則轉向在北京開會的港區人大、政協之中。其中最詭異的是前行政會議成員兼工聯會前副理事長的親中要員譚耀宗一天兩個調子的言論。他先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說自己在一個月前曾向董建議,宜放手內務,不要事事插手,把工作重點放在內地省市與外國,推銷香港。接着他接受《蘋果日報》訪問,說董「是時候抽身做其他事」了。但到星期一晚上,他又對在北京採訪的記者表示,《經濟日報》的記者誤解了他的意思,他並非建議董不管內務,而是認為董可額外處理對外推廣香港的工作。
他的意思是不是嫌董的工作還不夠多,過去對外推廣香港的工作也做得不夠呢?
譚耀宗恐怕很難自圓其說了。整件事唯一的解釋是:有關的議論確實早已在商界與左派圈子中傳開了,只是到了北京,譚獲告知中央正值換屆,時機尚未成熟,因此不可張揚而已。
神枱論因時機未成熟,故引起中央、特區政府及親中人士再一次「挺董」。有的說董做了很多工作,把經濟不好的怨氣發洩在他身上,並不公平;有的說董有能力;有的說董是經合法選舉產生的,擺上神枱的說法無法治觀念。
當然,也有評論認為擺上神枱不是根本的辦法,根本辦法是特首由一人一票的普選產生。
實現民主普選當然好。但現實是在可見將來,北京不允許。至於法治嘛,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算是法治嗎?神枱論是在目前「一國」的限制之下,商界與左派人士想到的把董搬走的唯一出路。若說對董不公平,難道把一個不稱職的人強加在香港六百多萬人的頭上,要香港人揹這個大包袱,對香港人就公平嗎?
說董伯有能力,並非全錯。但能力有多種,要看是甚麼能力。董伯的兩文三語的能力,恐怕在何厚鏵之上,但作為特首,最重要的是領導能力。董伯有沒有領導能力呢?
最近一年,台灣繙譯出版了好幾本有關領導者的風格與能力的書。除了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的《決策時刻》之外,還有《美國總統的七門課》、《領導的24堂必修課》、《為將之道》、《膽識》、《鮑爾(即鮑威爾)風範》等等。
總括這些書所談到的成功領導者應具備的能力包括:一、洞悉未來,開發願景,目標清楚;二、善於聆聽不同的意見;三、定期接觸傳媒,有面對現實的勇氣;四、憎惡唯唯諾諾的人;五、說服力強;六、充份放權又勇於承擔;七、具有不怕得罪人的勇氣;八、就任百日定江山……。
將這些能力比對一下董伯的表現,且不說他是否具有這些能力了,他其實正表現出與這些能力相反的方向。市民對他缺乏信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且,即使一個領導者具備足夠的領導能力,如果公眾對他不信任,他還怎能做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