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倒董社論揭示政制不全

民主搏擊:倒董社論揭示政制不全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葉健民

《南華早報》社論要求董建華「再上一層樓」,退位讓賢,引起了頗大迴響。倒董聲音一直不絕,故這次的風波本來也沒有甚麼大不了,但當中某些做法,都反映出當事人對民主管治的一些觀念,值得我們深思。
《南華早報》要求董建華從特首一職退下來,改任特區黨委書記。有相當部份工商界巨頭,包括《南華早報》的大股東郭鶴年,一直被傳聞指對董建華施政不滿,在第二屆特首選舉前鼓吹北京換馬,不遺餘力。也有傳聞因此惹起北京不滿,因為此舉打亂了北京原先的治港部署,故後來被中央召喚上京,更受到領導人斥責。這故事有多少真實性,相信只有當事人才能知道,但今次的「升官」建議,卻充份反映出本地政治制度的封閉性。
在世界各地,老百姓對領導人不滿,只有要求下台,哪有建議「上位」。說到底,這反映出特區的行政長官「選舉」,徹頭徹尾由北京操控。負責推選特首的八百人的選舉團的產生,只有極少數的本港選民可以參與。而最後的特首產生過程,對廣大民眾來說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過程中北京明示暗示,欽定董建華連任特首,而工商巨賈聽到指示無不紛紛歸隊,為董助威。

市民無決定權
《南華早報》社論的作者,有意無意揭穿了這場「民主選舉」的假象。該文作者也清楚知道,決定董的前途不在於廣大市民的喜好,而是北京的態度。故此,文章既要表示對董不滿,也要顧全主子顏面,所以建議董建華再上一層樓的觀點,便是在這種考慮下產生。可憐廣大的香港市民,對這個過程全無決定權。
更諷刺的是特區政府的反應。該社論發表後,特首辦罕有地以書面聲明回應指董建華對香港建樹良多,不會辭職,而連日行政會議成員也紛紛作出表態。表面看來,特首此舉重視公眾意見,值得嘉許。但對特區政府以至董建華的批評,可謂無日無之,何以政府對此特別厚待,要煞有介事的作出回應?這也再次表露出當前政制的不合理性。董建華深深知道,他的特首地位,是建基於北京領導人和本港少數的特權階層的支持。北京所定的自然是主調,但假如本地的超級富豪天天大叫倒董,不停建議北京換馬,董也不會好受。故此權衡利害,還是要馬上隆而重之,公告天下,以示尊重。
《南華早報》社論引發出來一唱一和的鬧劇,最終會草草收場,不了了之,但卻教廣大市民痛心。在沒有民主體制下,我們對特首人選以至去留無權過問,我們的利益任由少數特權人士宰割。在這個前提下,二○○七年的來臨,意義便不但在於董建華屆滿退任,而是我們怎樣積極面對,努力爭取一個更公平、公開的特首選舉辦法的契機。「民主不是賜予的」,是時候開始思考「二○○七」的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