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開放廠房推動旅遊業

理財智慧:開放廠房推動旅遊業

昨天談及元朗老餅家的故事,今天續談本土經濟的問題。雖然那間元朗老餅家的老婆餅十分知名,但餅家負責人仍然努力不懈,希望盡量推廣其產品予遊客。每逢周末,就會有一車一車的遊人,四方八面來到老餅家的工場參觀,希望一睹老婆餅的製作過程,以及吃吃新鮮出爐的老婆餅吧!
根據餅家負責人的統計,在周末高峯期會有四五千人參觀,這些遊人參加了廉價本土旅行團,到元朗新界一日遊,當然還會四處遊覽,帶動元朗當地的經濟。如果多些廠家響應,甚至把景點推介給海外市場,更可帶動香港另類的旅遊業。
相類似的廠房、工場參觀,還可擴展至米業、飾金工場、成衣製造、製片業等等。

有助增加港貨競爭力
筆者在電台節目中,曾經與一間袋裝米生產商閒談,他說位於青衣的工場是開放予遊人參觀的,這些米由原產地運到香港加工,經過十多重的工序,現時的工序已經全盤電腦化,廠房的整潔、乾淨程度,會令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處理好的大米,已通過殺菌、打磨工序,原則上煮飯之時毋須再洗米。如果國內外的買家看見這種嚴格生產程序,或許會對港產的物品增加信心,提高香港貨物出口競爭能力。問題是廠家願不願意,有沒有信心讓遊人參觀?究竟有沒有中介機構肯協調這些旅遊事務?
順帶一提,筆者問造米廠負責人為何超市的米有「穀牛」?因為經過真空處理的袋裝米應該沒有這問題。原來是超市為了能夠把袋裝米叠高來減省空間,所以習慣上會把米袋刺穿,令米糧有機會受到外界影響。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