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因加得減得不償失 - 盧峯

蘋論:因加得減得不償失 - 盧峯

「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是名著《雙城記》(ATaleofTwoCities)的開場白,也是不少人都愛引用的名句。只是我們實在不明白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為甚麼用這兩句話作為今年預算案的「開場白」。對香港市民來說,他們身處的無疑是幾十年來未遇過的惡劣環境,而在梁先生的預算案公布後,他們要面對的將是更壞的時候;卻看不到甚麼好的時候,更不要說是最好的時候。梁先生用這樣的「開場白」不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謂得很嗎?
毫無疑問,今年的預算案的確將帶給市民更壞的時候、更艱難的處境,因為整份預算案布滿着各種向市民開刀的措施、布滿各種加重市民負擔的措施。例如對上班族來說,不管是收入較高或是收入僅足養家的,他們都將因降低免稅額及提高薪俸稅標準稅率而要多繳稅項,有的更要多繳兩倍以上的稅項。在收入長期不前甚至萎縮的情況下還要多納稅款,上班族不是面對更艱難的時刻又是甚麼呢?

形成收縮惡性循環
至於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由於政府決定大幅增加利得稅百分之一點五,企業原已微薄的利潤將變得更微薄,並將削弱企業再投資的能力及資源。這樣下來,企業的經營怎不是更困難、更吃力呢?
更讓人擔心的是,政府大幅開源徵稅將令整體經濟環境變壞,令經濟復甦更軟弱無力。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香港經濟幾年來一直積弱,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及消費者信心不足,以致企業投資不前、消費者不願消費。要扭轉這樣的情況,必須穩住企業及消費者的信心、必須紓緩企業及消費者的負擔。現在政府不單沒有減輕企業及消費者的負擔,反而悍然增加利得稅及薪俸稅,令企業及消費者更無餘錢投資及消費,結果是,本地的投資意欲及消費意欲進一步受打擊,並形成一個收縮開支、收縮消費的惡性循環。像這種開支收縮、消費收縮的經濟氣候,怎不是更壞的時刻呢?

是的,財政赤字嚴峻的確需要解決。但是解決財赤的關鍵在於令經濟回復健康增長、在於令市民及企業的所得回復增長。只要經濟能擺脫長期衰退及通縮,政府又厲行節流措施如減少部份服務及公務員減薪減人,再加上出售政府資產,在幾年內還是能令政府財政收支回復平衡的,事實上在政府的滅赤大計中,有約三百億元的新增收入是倚賴經濟復甦的。現在政府偏偏要引進妨礙經濟復甦的加稅措施,當經濟復甦因加稅而被拖慢時,那三百億元的收入自然難以達到,政府的財赤自然也因此而無法改善。像這樣因加得減的加稅政策、像這樣得不償失的加稅政策,究竟是哪碼子的理財哲學呢?

見證了愚蠢的年代
《雙城記》中緊接「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的還有一段饒有意思的話,其中幾句是這樣說的:「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教人絕望的寒冬」(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springofhope,itwasthewinterofdespair)。也許我們在預算案見證的除了最困難的時刻外,還有愚蠢的年代,還有教人絕望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