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研究中資股有竅門

英之見:研究中資股有竅門

雖然出現了「財經演員」這個貶詞,但分析員在一般人眼中的地位仍是頗高,否則也不會如此多飯局及參觀行程,但不少行內人是有自視過高之嫌,老實說,分析員絕大部份欠缺營商經驗,強項多數只是紙上財務數據分析,以及市場心理的揣摩,尤其是今時今日市場萎縮,研究部工作風聲鶴唳,不少人是花了更多時間埋頭苦幹,堆砌盈利模式及撰寫報告,分析員的價值在乎點子及前瞻力,埋首辦公室工作,是有本末倒置之嫌,重量不重質只是一時之計,這個年代靠累積年資作為發展事業已是過時。
在分析員工作的環節中,最有趣的是公司訪問的環節,能夠與不同行業的管理層接觸及分享經驗,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能夠將公司上市多數是有一手,但上市公司中始終有害群之馬,所以在抱學習心態之餘,如何保持警醒態度辨別好壞,亦是十分重要。
最近筆者有幸與一位前任基金經理,現時轉職上市公司的高層會面,其間獲他指點一兩招,令筆者茅塞頓開。其中一個重點,是研究中資上市公司,他認為這些公司是不易分析,唯一方法是先行篩選,然後集中火力跟進幾間有潛質的公司,在個別公司的注碼上則不妨大一點,而最好去深入了解管理層的作風。

貴精不貴多
雖然他以往管理的資產規模甚大,因此用這種方法去研究上市公司,以及這種資源分配的方法會比較合適,但筆者認為現時太多股評是即食麵形式,趕潮流投機的方法過盛,作為小戶,也不妨反省一下,集中精力在少數較佳的公司。
而另一點則是上市公司業績「水份」的問題,作為投資者,是應持有批判的眼光,去提防中招,至於招式筆者則想賣關子,提示是不妨留意資本開支、固定資產、營業額,以及產能中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否合理。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