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減綜援賠了誠信

削減綜援賠了誠信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黃成智

縱使九十多個民間團體群起反對大幅削減綜援,可是政府仍一意孤行一刀切減綜援百分之十一點一。政府強調,是次調整綜援是根據機制而行。然而,政府減綜援真是按機制而作出的決定?
事實上,根據政府現有機制,通脹時綜援按通脹增加;若遇上通縮,政府便會凍結綜援金額,留待通脹時再追回。這機制絕不能簡化為「有加無減」,只是要減的話都應留待通脹時才再結數。因此,政府說按機制來調整綜援是不盡不實,令人懷疑政府的誠信。
令政府的誠信再打折扣的是政府公然背棄承諾,追討早幾年因高估通脹而多加了的綜援。在九七、九八及九九年的綜援標準金額水平檢討中,政府承諾不會追回這多加了的百分之六點五。政府當時給立法會的文件表明:「把準金額調低6.5%的做法並不可取。」
政府在文件中更強調,正當香港經歷罕見的經濟調整,「對不少香港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來說,這段日子並不易過。若把標準金額調低6.5%,不但影響綜援受助人,連公共福利金受助人也會受到影響……如把標準金額調低6.5%,部份綜援或公共福利金受助人,特別是長者和傷殘人士,可能會難以適應。」
面對通縮不斷持續,政府希望改變機制,按通縮減綜援是可以理解,但不能令人接受的是政府言而無信。

按庫房作決定
再者,在九九年社會福利署檢討綜援時,政府已把三人家庭及四人或以上家庭的健全成員的標準金額分別削減一成及兩成,並取消了一些特別津貼。若以往高估了通脹而拉高綜援金額,在九九年的檢討中已相對抵銷。政府卻不顧事實,由九七年起追溯,並假借機制之名大刀闊斧削減綜援,這是否合情合理?政府今次削減綜援,只是按政府庫房而做出的決定。當然,政府的另一個撒手鐧是製造輿論優勢,說綜援水平過高、拿綜援金好過做工等不盡不實的說話。
正如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表示,是次政府削減綜援的決定,事先並沒有與社會福利機構作出充份溝通,署長在其隨筆中說:「(社署)只是基於最初幾次接觸的負面反應便放棄游說福利界接納調整綜援」。不少社福界同工每天都與綜援受助人接觸,明白一百幾十元對受助人的重要,但政府卻忽視他們的意見。
民主黨明白特區面對財赤的困境,也絕對贊成有能力工作的人應該自力更生、努力工作;但對於沒有能力的老弱傷殘人士,民主黨認為必須給予援助。可惜,政府卻被財赤蒙住了眼,對社會的訴求、公義與仁義等拋諸腦後,苦了低下階層市民,也枉送了政府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