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也許期望,當梁錦松和他的內地妻子伏明霞結婚後,當上父母時,我們的高官大老爺也許懂得體諒港人內地配偶和子女申請來港團聚之苦,萌生一點惻隱之心。可惜,當財爺的女兒誕生之時,巧合地也同時宣告着董建華和他的領導班子,在與大商家的勾結中,進一步把他們的「新精英主義」,插進香港的人口福利政策,維護香港的特權利益,剝奪老人、領取福利援助人士、新移民和外傭的利益。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曾蔭權口口聲聲關注香港人口老化和推動新來港人士融入社會,實際上只是假惺惺的公關言詞,實質露出了猙獰的刻薄財主嘴臉。
三月二日在反對政府削減福利的集會上,一位老婆婆憤怒地控訴政府的聲音充滿了血和淚。她們這些老一輩犧牲了他們的青春和健康,承受着低工資、低福利來建設香港的工業化。老一輩哺育了香港的大廠家、大商家和稅收豐盈的政府。現在他們拖着虛弱多病的身軀,微薄的積蓄過着苟延殘喘的老年生活。
關注香港人口老化本應設計更完善的醫療福利政策來照顧長者的需要,人口政策報告書卻企圖製造長者和年輕一代的矛盾,來耍太極地提出應長遠地制訂一套持續有效的經濟支援制度云云。現實地,政府卻把這些老一輩當成了財政包袱,正在進行的醫療福利倒退正不顧長者的困難,處處設防,不斷提高收費來削減他們應得的醫療和社會福利。
公布的移民措施可總結為:「要錢唔要人,要仔唔要乸,要有錢佬唔要普通人」。那句民間諺語「當政府公開否認時,其實就是承認了」,在任何時候都有發人深省之處。雖然曾蔭權口口聲聲容許或鼓勵六百五十萬投資在房地產或金融並不是托市;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招納移民的目的不在於招納創造就業的人才,只在於招納有利於地產金融特殊利益集團的錢財。
曾蔭權口口聲聲要推動新來港人士融入社會。雖說兒童在幼年時移居香港更有助於適應,但給予有居港權兒童的六十個單程證配額卻維持不變,沒有增加。分配給予內地配偶的單程證配額亦沒有增加。這顯示政府只看重這些孩童年幼來港有助於平衡香港的老年化趨勢,並非重視甚麼家庭團聚的基本人權。
人口政策不但沒有緩解二地家庭分隔的困難,反而限制香港市民行使家庭團聚的權利。政府又製造香港市民與家庭團聚的新移民的利益矛盾,提出以居港七年的條件來剝奪新移民作為成年父親或母親的醫療和綜援權利。
表面上,香港市民擁有行使家庭團聚的權利,但對於低薪和失業的人士,便因無法負擔醫療和申請綜援而被剝奪家庭團聚的權利,或在港度過超貧困的生活了。政府嘴巴上說維護家庭團聚的權利,實質以貧富之別,來剝奪低下階層行使家庭團聚的權利,實為虛偽之極。
曾蔭權口口聲聲說本地和外籍家庭傭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但又說要和「補充勞工計劃」看齊,需要徵收「僱員再培訓條例」的徵稅。
固然「補充勞工計劃」是否須向外勞徵稅仍是個爭論,但若徵稅的目的是因為「補充勞工計劃」對原有的技術勞工市場造成衝擊,因而必須徵稅來提供再培訓課程來讓失業工人取得這些工作的技術知識;政府為何又承認本地和外籍家庭傭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那又有甚麼理據來支持向外傭徵稅?
當作為新精英主義領導成員的梁錦松女兒哇哇落地,同時宣告着董建華和香港的特殊利益集團構建的的新精英主義又上了一個台階,以虛偽、謊言和歪理來剝奪低下民眾權利的又一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