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與國際接軌<br>法院為疑犯戴頭套

北京與國際接軌
法院為疑犯戴頭套

昨日上午,十多名疑犯被押解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接受審訊時,每人頭上都戴了一個深色的頭套,只露出兩隻眼睛。當局表示,這項新舉措旨在保護尚未受到法院最終裁定有罪的疑犯的隱私權和個人形象,顯示中國司法制度逐漸與國際接軌。

為受審疑犯戴頭套,在北京市法院系統尚屬首次。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警支隊隊長李永樂說,提解刑事被告到法院接受審訊過程中,給他們戴上頭套,是法院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推出的一項新舉措,旨在保護法院未最終定罪的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和個人形象。
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負責人表示,給被告人戴頭套,也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嘗試。他指出,被告在法院接受審判時,其身份仍是「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犯罪,還有待法院判決,因此,戴頭套體現了法治社會的司法文明。

保護未定罪者私隱
李永樂稱,法院在提解被告時,由於警力所限,往往一輛警車要關押多名被告,有的被告是同案,同案被告有機會串供,給審判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給被告人戴頭套,還可以增強法院提解刑事被告人工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地避免同案被告人之間的串供。」
李永樂介紹,北京法院採用的頭套是用質好、透氣性強的材料製作,為保證衞生安全,頭套在每次使用後,都將進行清洗和消毒。
以往,疑犯被公安拘捕時,幾乎已可肯定會被定罪,但近年的情況有所改變,公安錯捕、法院錯審的事件時有發生。去年底,深圳市借鑑外國經驗,在全國率先試行為疑犯戴頭套。輿論對此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太過保護疑犯,影響司法的威懾力,但叫好的人認為這是與國際司法接軌的表現,也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體現。 本報記者/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