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村人示範新舊圍村菜

圍村人示範新舊圍村菜

中國人最重要的是一碗白飯,即使用簡單的調味料也可將白飯變化萬千。正如古老的圍村菜,他們的白飯只要加點鹽、加點葱,就足以令人回味無窮,能懂得欣賞這種粗鹽炒飯的古老食法,相信現代絕無僅有,就等圍村長大的侯先生示範舊有圍村粗鹽炒飯及改良食法,還有石磨合桃糊及杏仁糊速成新食法。
記者:陳冰麗
攝影:楊錦文

在上水金錢村長大的侯壽發,十五歲離鄉別井到英國留學,十七年後,即八八年,因為要照顧在港九十多歲的爺爺,獨自回港。生於斯長於斯,對香港這個出生地,他坦言特別有親切感。

媽媽炒飯最香
他最記得媽媽炒飯的味道,因為兒時家中並不富有,食的只是粗茶淡飯,最常吃就是炒飯,媽媽會利用自種的葱,再加當時圍村裏最多的粗鹽,再加隻蛋煮成炒飯,就是他口中最美味的傳統圍村風味炒飯。

炒飯悟人生
自言細細個已對飲食抱有很大興趣的侯先生,不諱言自己亦有少許天份,七歲已跟媽媽學煮餸,八歲就能煮三餸一湯,十歲已可獨自到上水買餸。他慶幸自小已學識自己照顧自己,不然留學英國必定無啖好食。為了減輕家人負擔,他還要到食肆打工賺零錢,然而辛苦的代價卻換來學識了炒靚飯的真正蹺妙;原來炒飯時鑊上不能有太多油,油多會令飯易黐底,且會韌口不乾爽。對於炒飯的時間及火候,亦要掌握得宜,一點也不能急!侯先生直言,炒飯令他體會到做人同讀書,都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操之過急必定失敗。

推廣圍村風味
目前在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任助教的侯壽發,回想昔日與兄弟父老茗茶閒談的日子,更有感而發,感慨現時傳統風味食品已買少見少,以盆菜為例,他直指現在坊間大部份盆菜,都失卻了原有的傳統風味,用料雖多但味道參差,南乳味蓋過肉香,濃淡味次序不一。」藉着今次示範,他希望能將傳統圍村食品的真正風貌,推廣給更多人認知,薪火相傳。

傳統粗鹽炒飯
粗鹽炒飯的材料雖然簡單,但炒熟的飯要又香又好味,就一定要將白飯炒至乾身而不膩,要做到如此境界是有一定難度,侯先生強調:「未掌握到蹺妙前,我花咗一年時間從失敗中取得成功竅門。炒飯最緊要飯粒分開,用隔夜飯炒較好,生鐵鑊炒就更有風味,另外鹽因會吸水,事前最好先以白鑊炒乾,然後至加入白飯內炒,可減少快溶機會,一定要鹽飯夾雜才可起到吊味作用。」

材料:
隔夜白飯2-3碗
粗鹽適量
葱適量
蛋2-3隻

現代改良版
做法與傳統粗鹽炒飯大同小異,只是加多了配料,如叉燒、蝦肉、青豆、洋葱粒等,配料可任意配搭,但為免配料香味搶過飯香,建議不要選用太濃味的配料。

材料:
隔夜白飯2-3碗
粗鹽適量
葱適量
蛋2-3隻
叉燒2両
蝦肉4-6両
青豆少許
洋葱粒適量

石磨合桃糊加米漿
以人手石磨的好處是可以調節力度,因應材料的粗幼而增加或減少,令磨出來的粉末更幼細均勻,煮出來的糊漿才更香滑。侯先生口中的傳統合桃糊食法,是煮糊漿時加以米漿煮,會比用粉漿更香更滑。

材料:
合桃或南北杏仁約4両
冰糖適量
米1飯碗

新食法雞蛋杏仁糊
做杏仁糊,用料南北杏必須為4:1比例,北杏過多會苦。因子女怕杏仁味,侯先生便想到加入雞蛋的新食法,以分散他們的注意,這招果然奏效,子女對這個雞蛋杏仁糊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