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半數受訪的中四及中六學生經常感到不快樂,平均每二至三日即出現擔心、抑鬱、憤怒等情緒困擾,困擾主要源自學業,顯示本港學生承受沉重的學業壓力,已到極不健康地步。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楊家正博士認為,情況令人擔憂,學生若長期處於憂慮或壓力狀態下,將影響精神健康。 記者:譚秀嫺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康怡會所與楊家正在今年一至二月進行的「艱難歲月中的香港青少年」調查,以問卷形式訪問一千九百名中四及中六學生。
結果顯示,五成學生在一個月內出現十次或以上情緒困擾,兩成三人甚至出現二十次或以上,情況較過去兩年嚴重;楊家正指出,這有可能與年級及經濟不景有關。
學生最常遇到的困擾,是不能專心、常常猶豫不決、不滿意自己和憂慮自己的前途;而五成學生的情緒困擾來自學業,其次是朋友和家庭,分別佔一成二及一成。
楊家正指出,學生若長期累積很多不快,對身心均有影響,並可能在突然之間爆發激烈情緒問題,甚至自殺,就像背負很多貨物的駱駝,只要再加一條羽毛就會倒下;不能集中,並憂慮前途等,正正與情緒、壓力起着惡性循環的影響。
他認為,調查又顯示學生不太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四成七人採用迴避的方法,如運動、大哭、大吃、寫日記和睡覺;更有一成人會亂發脾氣或打罵別人。
楊家正建議,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多為學生提供應付情緒、壓力和職業計劃等訓練,以及加強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