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的第2份財政預算案快將出台,市民沒有期望,只有恐懼,害怕加稅的刀鋒插到自己胸口。可以預見,這不會是一份受歡迎的預算案。然而,香港需要的並非一份受歡迎的預算案,而是一份切合時局的有用預算案,既能對症下藥,解決眼前問題,又能顧及未來之發展。此外,亦要盡量減少一些政策上的負面效果,這是極不容易的工作。
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預期將大舉加稅及減少公共開支,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意見,當中有不少人認為,政府政策應以公平為原則,財政預算案不應例外,這種以常理的判斷,其實不一定符合現實。
作為一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社會的資源作有效的重新再分配,若環境許可,亦必樂意做到「公平」。不過,政策制訂之重點在「有效」的重新分配,遇上與「公平」有衝突時,只能以「有效」為依歸,以達致資源再分配的最佳效益。
話雖如此,在制訂預算案時,政府仍得小心掉進「數字陷阱」,尤其在面對要大幅削減財赤的前提下,就更要小心。舉一個例,國際上過往有不少極其哄動的大型收購活動,但不少個案最終證明只是一項失敗的投資,事後檢討,都發現一些共同特徵,就是併購後並沒有出現預期的協同效應,還產生了很多難題。究其原因,是收購活動大都由財務專才操刀,非常着重收購價、融資安排,以及一些由財務數字推算的未來協同效益,卻忽略了收購後之實際融合及其他實務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對最終的併購效益起決定性的影響。
梁錦松在制訂預算案時,其實亦面對着這樣一種「數字風險」,任何稅務建議若嚴重打擊消費及投資意欲,均會令通縮惡化,不利經濟復甦,亦會令「數字上的預期效益」大打折扣。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