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殊上周提出了攻打伊拉克的新理據,就是推翻侯賽因會「為中東和平展開新局面,推動建立邁向真正民主的巴勒斯坦國」;沒有了大殺傷力武器的解放了的伊拉克,將會成為「自由的實例」,鼓勵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改革」。
為阿拉伯世界帶來民主,這是布殊繼今年國情咨文提出攻伊理據之後的新理據。在國情咨文中,布殊提出四點攻伊理據:侯賽因對人民殘暴不仁;他違反國際條約和安理會決議案,他對鄰國構成威脅;以及他與恐怖分子尤其是拉登的阿蓋德組織有聯繫。此外,布殊又指稱,侯賽因可能對美國發動攻擊或協助他人這麼做。
不相信布殊上述說法的人則認為,布殊的真正動機是希望控制伊拉克石油,或是幫以色列除掉大患,甚至有人指布殊要報復侯賽因一九九三年試圖派人暗殺老布殊總統,或完成老布殊當年海灣戰爭未竟的目標(推翻侯賽因政權)。
民主是一個美好的理想,推動阿拉伯世界民主改革也是極為冠冕堂皇的理據。然而放眼阿拉伯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情況都與美國人觀念中的民主制度大相逕庭。有些國家至今仍由君主統治,而且絕非有民選議會的君主立憲制,而是君主乃國家權力以至國家財富、資源的實際擁有者;有些國家則由佔人口少數的族裔,或宗教群體控制。這些國家縱有國會,議員也絕非民選,例如伊朗,國會議員人選必須交由伊斯蘭教法學者認可。
要在阿拉伯世界推動民主,是一項極大的工程。而且如果民主改革緊接着美國攻伊之後登場,便顯示這是由美國靠軍事力量越俎代庖地推行,而不是由美國鼓勵、阿拉伯人民自願地這麼做。
美國鷹派學者認為,只要侯賽因垮台,敍利亞和伊朗政權也會大受打擊。與伊拉克同樣由社會復興黨執政的敍利亞,它的政權的執政地位將動搖;至於伊朗,只要美國堅決扳倒侯賽因,伊朗的政權也會受到大震盪,伊朗政權若不是垮台,就是由激進學生與溫和派伊斯蘭教領袖取代。
一旦伊朗的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政權垮台,美國可說服伊朗放棄發展核武計劃,並停止支持真主黨這類恐怖分子。美國也可向敍利亞施壓,促其掃蕩「哈瑪斯」、回教聖戰組織和真主黨。只要敍利亞改採親美立場,黎巴嫩也會跟隨,以黎巴嫩為大本營的真主黨遂失去國家的支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眾盟友轉態之後也別無選擇,只好徹底揚棄恐怖主義。
反對美國攻伊的美國人認為,攻伊會引起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大報復,會帶來阿拉伯世界對美國的大對抗。但上述的鷹派學者的看法則認為,推倒侯賽因會帶來中東支持恐怖主義活動的國家出現政權紛紛改變的骨牌效應。事情的發展是否如鷹派學者所料的這麼樂觀?就難以推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