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焯均報道】房屋署決定短期內向行政會議提交方案,把轄下的商業設施組合一併進行私有化,在聯交所上市,成為地鐵之後第二間公營機構上市公司,估值二百億元。預計上市程序可在一年內完成,全部股票均作公開發售,而近一千個房署職位會因此取消。
受到港府下令停止居屋計劃影響,房署陷入財政困難,今年度仍有二百億元現金盈餘,到了○五年度便會出現赤字五十五億,翌年更增至一百二十四億元。房署研究增加收入的方法,去年委託投資銀行瑞銀華寶,為房署屬下商業設施研究上市計劃,研究已差不多完成。
瑞銀華寶建議,房署可將轄下全數一百二十七個商場、一百三十二個街市、十萬個車位一併私有化,成立一間獨立上市公司,以商業形式運作,上市估值高達二百億元,預計上市計劃可在一年內實現。
在上市計劃下,房署現有商業設施的近一千名專業及管理人員,包括測計師、房屋事務經理、工程師等,最高級至助理署長,有關職位需要取消,房署打算透過公務員自願退休計劃,削減多出的人手。新的上市公司將以全商業形式運作,員工全部向外招聘,不會由房署借調。
瑞銀華寶董事總經理林奮強拒絕透露研究結果。他只表示,政府服務私有化已成國際趨勢,有助改善服務,就算經濟低迷時也值得推行。在歐洲、亞洲等地均有公共服務私有化和上市的先例,例如新加坡政府把港口私有化,對政府、公司營運及顧客都有好處。
他指出,把政府服務私有化也不會造成壟斷,例如地鐵便有巴士、小巴等競爭對手,但地鐵上市後,市民可見到地鐵管理和服務都有改進的地方,股東得益也多了;又例如中國銀行在港上市後,中銀以顧客為本的服務精神,也反映上市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