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欠吸引力

人口政策欠吸引力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政務司司長終在日前發表了《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細讀報告書後,筆者不禁問:這一份是人口政策、福利政策、還是擴闊稅基政策報告書?專責小組訂定人口政策的目標,是要提升香港人口整體質素,以配合社會及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如無意外,報告書的建議對改善香港人口質素,沒有明顯作用。
也許政務司司長還眷戀昔日任職財政政司司長時的光輝,報告書建議徵收外傭人頭稅每月四百元,同時把外傭的最低許可工資減低四百元,更公布新的最低工資在本年四月一日生效。另一方面,報告書建議大幅收緊享用公共福利的資格,當中申領綜援及享用公共醫療護理服務的資格,有根本性的改變。
推行高官問責制後,以上建議理應由相關的政策局局長或常任秘書長宣布,而不是由政務司司長發表。再者,上述建議究竟與人口政策有甚麼關係?以同樣的邏輯,特首大可取消所有政策局,然後成立人口政策局統領所有公務員。
報告書中,與人口政策有關及較特別的建議是:引入投資移民及放寬輸入內地專才和優才。引入投資移民大方向正確,但條件並不吸引。
首先,投資金額要六百五十萬元,投資者更要在香港住滿七年後才享有居留權,相比其他國家,香港的要求可算苛刻;香港特區護照對大部份擁有海外護照人士來說,吸引力不大,七年的居港要求,可能是世界上接受投資移民國家中,年期最長之列,只要求一本護照的人,恐怕不會選擇香港作為投資地點。

須改變單程證計劃
事實上,最渴望擁有香港特區護照的人,可能大部份是國內同胞,但礙於內地實施外滙管制和限制居民出境,有關投資移民建議不能擴展至內地。另外,投資者只須在香港買股票或房地產,不須創造就業機會,對促進經濟毫無幫助,只對穩定豪宅市場有一定作用,最大得益者可能是地產發展商。筆者不明白的是:不論學歷及語文能力,只問投資金額的移民政策,對提升人口整體質素有甚麼作用?
在吸引專才方面,香港對海外專才從沒限制;只要他們能在港找到合適工作,便能在港居住,住滿七年後,成為永久居民並享有居港權。簡單來說,海外專才不須動用數百萬元便能移居香港,他們來港與否取決於香港經濟環境及發展空間。
放寬內地專才和優才來港的限制,只是取消對內地人士歧視性的限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商機無限,熟悉內地情況的專才早已供不應求,在良禽擇木而棲的規律下,內地專才是否願意來港定居,還是未知之數。最傑出的內地人才相信不會大量移居香港,質素一般的內地人士,不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卻會千方百計來港定居。
最後,透過《基本法》制訂的單程證計劃,內地移居香港的人每年高達五萬多;據統計,他們大多是低學歷、低技術人士,若不改變單程證計劃,本港人口的質素只會不斷被拉低。
筆者相信,透過投資移民計劃及內地專才計劃來港的人口,遠低於單程證計劃。人口政策專責小組的建議,對提升本港人口整體質素是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