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為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加稅之聲高唱入雲。不過,香港正面對經濟不景及通縮,若再加稅,令人擔心會進一步拖慢經濟復甦的步伐。環顧全球,特別是亞洲區內不少國家都提出減稅方案,希望藉此刺激經濟,吸引投資,究意香港是否有條件「不加反減」呢?在經濟收縮期,用減開支加稅這類預算,又是否明智?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港府評估過減稅的功效,結論是認為無助刺激本地消費,對經濟復甦幫助不大。
提到減稅刺激經濟,以美國政府提出的力度最大,今年一月公布逾六千七百億美元的減稅方案,包括取消股息稅,令政府少收三千億美元,又提高個人免稅額由六千美元增至七千美元,以及削減薪俸稅邊際稅率。
被視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去年八月在國慶演說中表示:「我們必須調低稅率,以便成為世界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和人才前來新加坡。如今各國都在競相爭取跨國企業,低稅率於是就成為我們競爭的關鍵條件。」今年一月,新加坡貿工部便提出,只要達到最低投資額及一定的投資規模,在投資首三年可享受百分之十五的利得稅優惠稅率,較一般繳付百分之二十二為低,更低於本港一個百分點。另外,亞洲區包括日本、泰國及台灣均已提出減稅方案(見表)。
東亞銀行高級經濟師鄧世安表示,香港缺乏減稅的條件,因為香港屬細小型經濟體系,相較美國及日本,透過減稅去刺激消費的作用不會很明顯。他認為加稅後本港稅率仍算偏低,而且要達致平衡預算,加稅是一個選擇。
德勤關黃陳方稅務合夥人黃偉樑亦表示,就算港府減稅,亦未必能令企業增加投資。他列舉九九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提出退稅為例,向納稅人一次過退還利得稅、薪俸稅及物業稅,總額達八十五億元,但結果只增加港人到深圳或泰國等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消費,對本地消費並無幫助。
不過,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稅務委員會聯席主席鍾維國認為,亞洲區已呈現減稅趨勢,每個國家都以不同形式提供稅務優惠,希望吸引投資,就算澳門都以免稅吸引企業到當地成立離岸公司。他承認,減稅未必可刺激經濟,但加稅則肯定會遏抑市民的消費意欲。
記者:尹彥超
《預算案前瞻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