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賭博是怡情或亂性。一項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者認同間中小注怡情可以接受;也有一半受訪者指出,只要合法,任何形式的賭博活動都無傷大雅。調查又發現,隨着足球博彩規範化,社會上的賭博形式更趨五花八門,港人由過去多數認為賭博會敗壞社會風氣,漸漸變為認同賭博是生活娛樂、做善事或捐助福利服務的行為,甚至是考智慧的玩意。 記者:蔡建豪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知識管理部於上月初,成功以電話訪問五百零一名十二歲以上市民,分別從賭博本質、後果及參與條件三方面,分析今天港人對賭博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有兩成二受訪者於過去三個月內,曾參與牽涉金錢的賭博活動,其中七成半受訪者曾下注六合彩,其次則為打麻將及買馬。又有一成受訪者直認有參與投注外圍賭波和賽馬,甚至牽涉收受波纜及馬纜活動。
賭博態度方面,半數受訪者同意是生活的娛樂,並分別有四成受訪者認為賭博是考智慧的活動,以及做善事或捐助福利服務的行為。
在賭博後果方面,則呈現以經濟效益及尋求刺激趨勢,六成受訪者坦言賭博帶來無比刺激,又有受訪者相信透過賭博,會達到有利經濟、增進友誼及可以致富等目的。
港人對賭博的態度轉變,在賭博條件角度看來最為明顯,分別有八成多成年及青少年受訪者都贊同「只要不沉迷、間中賭是可以接受」;更有逾半數受訪人士存在「只要合法,任何賭博活動都可以接受」觀念,反映社會道德價值已淪為法紀的點綴品。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知識管理部主管李慶偉指出,港人確實對賭博的態度出現轉變,昔日視賭博為不道德及病態行為,以及敗壞社會風氣等觀念,已明顯淡化,改變為只是無傷大雅的娛樂。他呼籲成年人以身作則,有賭博習慣的家長更應向年輕人灌輸負責任的賭博觀念。
不過,曾經身繫十萬元以上賭債的William則認為,應時刻保持個人正確價值觀。他坦言,過去嗜賭的日子與四處借貸不可分離,「愈賭愈輸、撲水……不斷循環。」已接受問題賭徒治療服務的他,勸戒沉迷賭博人士「未根深柢固,未入晒骨前,搣甩佢。」
此外,民政事務局副常任秘書長余志穩昨表示,與馬會就足球博彩毛利及稅收方面的談判進展理想,估計足球博彩可如期於今年八月推出受注。至於賽馬及足球博彩過關彩池,則要得到政府同意及列於經營牌照條款內,目前未收到馬會提出營辦有關彩池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