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絮語
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特區政府已拋出幾項節流措施,包括削綜援百分之十一點一,徵外傭稅四百元,也相當百分之十一點一。
這是專向弱勢社群開刀的政府嗎?魯迅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刃向更弱者。」對公務員讓步而向弱勢社群榨取的,正是魯迅痛斥的「這些孱頭」!
※
曾蔭權提出新人口政策,建議新移民來港七年方可領綜援。
五年前筆者已在本欄提出過類似建議,認為可解決大量移民湧港而不須處理居港權的問題。可惜當局當耳邊風,硬是要炮製會有一百六十七萬人來港,又搞人大釋法,導致信心危機。
※
新人口政策提出,外國、台灣、澳門居民,在港投資六百五十萬於房地產,可在港獲居留。
為免失望,當局應先了解一下外國、台灣、澳門的房價與香港的差距,以及香港有多少人對特區政府管治失望,才提出這建議。
※
新人口政策建議,為免人口老化,鼓勵生育,劃一所有子女免稅額。
財爺響應政策,特選在人口政策宣布當天,為太太剖腹誕下松女。
※
蔡素玉議員說,給阿松的最佳賀禮,就是對財爺在三月五日宣讀的財政預算案投支持票。
若要議員支持二十三條立法,是否要葉太也做件甚麼事沖沖喜?
※
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回應自己民望急降及被人罵的時候說:「我想其實推銷二十三條,無論誰做都會被人罵,只是程度問題。」
「無論誰做」那就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條例本身的問題了。不是說二十三條立法獲得絕大多數市民支持嗎?怎會「無論誰做都會被人罵」?
※
清華、北大餐廳發生爆炸,內地網民稱為「在敏感時間(人大政協開會前夕)、敏感地點(高官搖籃),發生的敏感事件」。
只有在中國或其他專權國家,這些的時間、地點才會變得敏感。因為可以肯定的是,放置炸藥者沒有個人目的,並非有任何個人訴求,而純粹是對政局不滿。
※
清華、北大發生爆炸時,新華社、中新社一開始就連篇報道,大陸網站更第一時間設立專題及討論區。但幾個小時後,所有報道與討論都被抽起,晚間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沒有這段消息,第二天所有官報都僅在內版刊一百多字的簡短報道。
這就是新聞服從國家安全的典型。二十三條立法通過後,內地媒體對清華、北大爆炸案的報道可作香港媒體的範例。
※
有報紙還在猜測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人選,焦點又放在江澤民會不會連任國家軍委主席。
還用得着猜嗎?真是無聊,港區人大選舉搶得醜態百出,原來就是為了參與這個已知結果的人大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