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克利克(FrancisCrick)走進英國劍橋一家小酒館,向人說他和一個朋友發現了「生命的奧秘」。大家酒酣耳熱,以為他吹牛,但後來證實,那是千真萬確的。
那時三十六歲的克利克是英國生物學家,他的朋友是只有二十四歲的年輕美國生物化學家、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沃森(JamesWatson)。他們兩人一同發現DNA的基本結構──是一種雙螺旋狀的分子。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科學家已知道有一種神秘物質將人的基因代代相傳,終於克利克和沃森破解了生命的遺傳密碼。
這項重大發現兩個月後在英國科學周刊《自然》上發表,但隨之石沉大海,大家的視線都給前蘇聯獨裁者史太林逝世、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的新聞吸引過去,只有一份英國報章青睞這項發現,但亦僅以一欄的篇幅報道,標題是「為何你會是你?」
五十年後的今天,DNA的概念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愈來愈普及,「基因工程」也愈來愈廣泛,包括基因食物、加速家禽和魚類生長、基因診斷法、基因測試、以DNA製成的超級電腦和顯微工具、在實驗室培植器官,甚至科學家開始有基因改造人的「科幻」構想。
沃森就說:「我們以往認為,命運由星座決定,如今已明白了解,命運是由基因決定。」英國廣播公司/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