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早就開賭,澳門人為甚麼偏不好賭?十九日《蘋果》港聞「澳門人平常心看待賭波」一文說:「港府計劃抽取賭波投注部份收益,用作治療病態賭徒,被反賭波集團諷刺為『先整病你,再醫你』。相反,澳門人對賭博有『獨特抗體』,賭博沒有引起社會問題。」這種「抗體」從何而來?二十四日《澳門日報》有個中新社記者陳立宇,「訪問過許多人」,寫了篇「特稿」,得出幾種「說法」:
一、澳門地小,人不多,居民關係密切,賭徒名聲壞,影響就業。二、澳門人群體性格比較溫良敦厚,不慍不火,跟拼死搏擊的「賭博精神」不合。三、博彩業合法化已逾一個半世紀,澳門人「體驗過太多賭博的後果和教訓」。記者說:「這種認知,積澱下來,就產生了抵禦力。」所謂的「抵禦力」,也就是「抗體」;澳門人開賭不好賭,發展「博彩業」,當然有絕對的優勢。
香港賭波,勢在必行,也應該行,擱在面前的問題,就是怎樣「研製」這種抗體,增強港人的抵禦力了。
「澳門賭博禍害宣傳真係做得好好,澳門人真係沒甚麼賭性。到澳門賭上癮的香港人,變成病態賭徒,都會將問題帶返香港。」《蘋果》訪問了一個人,說了這樣的一堆話。老實說,我就沒見過澳門政府做了甚麼「賭博禍害」宣傳,最厲害的「宣傳」,恐怕就是每年公佈娛樂稅的進帳:「今年是七十多億,再創新高!」稅收七十多億,賭場的純利有沒有二百億?澳門人再笨,都知道該把賭桌讓給來奉獻的香港和大陸同胞,鼓勵他們合力創造賭稅不斷飆升的奇蹟。
香港開賭,有利增稅;自己人豪賭,叫病態;貴客來了,我們都希望他病入膏肓,一夜輸上幾千萬;與其怕病,怕沒抗體,擾擾攘攘怨人家「整病你」,病得不能再病的病態教徒啊,不如努力向美國、日本等好戰國家宣揚「博彩」的過癮處,讓他們逃得出沙場,卻一批批死在大香港的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