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各位將為人母的懷孕女士是否有嗜吃魚類習慣?有否想過會直接影響胎兒健康?一項研究發現,母親懷孕期間進食魚類數量與嬰兒的血液水銀含量有顯著關係,母親進食過量魚類有機會導致嬰兒患上先天性甲基汞(水銀的甲基化產物)中毒,嚴重者更有胎死腹中的危險。 記者:蔡建豪、簡慧茵
公開大學環境學系教授何建宗表示,魚本身水銀含量未必非常高,但在累積生物關係下,孕婦進食過多魚類會同時將所有水銀吃進肚內,水銀積聚在孕婦的脂肪及肝臟內,直接影響嬰兒。他認為,魚類雖有益,也不應過量食用。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化學病理學系及婦產科學系於過去兩年,調查了一千零五十七名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出生一個月嬰兒的血液及頭髮樣本,結果發現兩成半嬰兒體內水銀含量超出每公升六十一毫微摩爾(校正後的世界衞生組織認可最高可接受值),其中百分之三嬰兒血液水銀含量更高達每公升一百毫微摩爾。
中大醫學院病理學系系主任林偉基指出,水銀能經微生物轉化為高度毒性的有機甲基汞,食物中的甲基汞在人體內會全被吸入血液內,在四天內分布到全身所有組織。由於甲基汞在母體內會主動通過胎盤及積聚於中腦,損害胎兒腦部發育,導致小頭、大腦麻痹及智力遲緩等,胎兒更有胎死腹中的可能性。
負責研究的小組並在調查期間測試了二十九種香港慣常食用魚類,以及在本地超級市場供應的魚丸,發現全數均低於食物環境衞生署設定的安全上限,也未有超出國際安全標準。不過,方頭魚、劍魚、鮫魚及鯊魚則為含最高水銀的魚類,調查又發現部份受訪孕婦每月進食魚類高達三十六公斤。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霍泰輝表示,魚類並非唯一的水銀來源,嬰兒體內水銀含量會以較快速度降低,公眾不用對吃魚有過度恐慌。他建議孕婦,每月宜進食少於七公斤魚類,避免胎兒接觸過量水銀,特別是少吃鯊魚、劍魚及吞拿魚等大型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