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強在立法會談老人醫療福利,忽地就發惡了:「錢喺邊度嚟?天跌落嚟?樹生㗎?」社會應該回饋長者,天經地義,說的是病痛醫療,就更感人,楊醫生不會不知。但連這位平日姿態沉實的問責局長也會公開失控,可見他是實在給迫得急了,同時顯然受到近日泛社會尖銳分化的氣氛影響──都是二十三條惹的禍。
在有關二十三條的爭議中,有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認為,葉劉淑儀之夠惡,等如她夠硬淨,應該給分。另一幕,李柱銘質疑律政司選擇性檢控和平示威者,李本人也有參加同類示威,沒受檢控,得梁愛詩答:如果李柱銘喜歡,她也可重新考慮檢控他。這句似是而非的話,不見受到大眾窮追猛打──重新考慮檢控胡仙?
這一場爭議,帶出幾許扭曲價值。近日罵政府罵得最兇的,是天主教的陳日君。這主教由公義人權出發,痛陳政府施政欺凌弱小。主教論政?香港不是南非,不是東帝汶,香港人不慣。與此同時,適逢神父狎童案判決,就有人跳出來拍爛手掌了:呵哈,你們教會又好神聖嗎!
本人並非教徒,對主教處理這個案的感覺,是公關欠奉,毫無政治智慧,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大概就會有人將此比諸上述電台節目主持人為葉劉淑儀之精誠所動──橙與蘋果,都是水果,可以比較,不是嗎?
最大的分別,是葉太乃問責局長,擺明從政,在一個沒有民主的社會頤氣施政。陳主教純粹論政,他左手不需要人民選票,右手也不需要生意關照,在這個錢銀掛帥,搶奪政治利益的社會中,如果連他這種頭面人物也不站出來說話,香港可以休矣。
幾乎理所當然地,就有人視陳日君為刁民頭目,為反而反,為罵而罵,無事生非。有評論說,陳主教明知在二十三條下天主教會給取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卻仍要突出這個可能性而反二十三條,居心叵測。是甚麼居心呢?論者又說不上來。
首先,「教會不會有事所以這事不關教會的事」這種邏輯,套用下來,任何自我確認一介良民的香港人,不搞顛覆不搞煽動,二十三條關他甚麼事,那在十二月中上街反二十三條那數萬人,也真不知幹嘛。
最大的價值扭曲,是把實況(whatis)貶放在未知(whatif)之下。實況是,政府草擬推出一套惡法,內容空間之大,只要政府喜歡,可以重新、重複、重重考慮檢控甲乙丙。政府一時白紙黑字承諾不會以言入罪,葉太一時又承認煽動叛亂一章,「是比較大機會以言入罪」。但官方一直賣的是,大眾不必理會立法苛的實況,在未知之中,相信執法寬就得了。
若今日去問支聯會中人,相信他們當中亦有人相信,支聯會在未來許多年,都不會成為受禁制組織。除了一年一度悼念六四,支聯會也沒甚麼大作為,政府讓它留着,作為香港續有言論、集會、表達甚至創作自由的圖騰,美事哉。但世事永不說永不,六四之前,也沒有誰料到一場血腥鎮壓。
政府以未知、不能預料的情況,原本也不應該出現的情況作為籌碼,再加注承諾,要求市民接納眼前實實在在的惡法,只令社會充斥懷疑及不信任、怨懟兼陰謀論。
如果二十三條由北京話事,激發了香港人為自由尊嚴而爭,那財赤民生,總是特區政府話事了吧。但董氏政府用一個錢銀符號處處點起火頭,公務員相對菲傭,大學生相對英基學校家長,中產相對綜援,激發香港人為自己荷包一戰。
這可能是香港歷史上最百家爭鳴的一章,千嘴百舌奇吵無比,難怪形象一貫穩重的楊永強也會失控。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