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足球的水平在世界上最多也就居於三流,而中國足球在亞洲則一直處於二流地位。可是,雖是三流中的二流,職業化十年來,中國足壇上爆出的種種醜聞,並不比一流中的一流少。每一個賽季,球迷關於假球、黑哨、球員行為不檢點等的指責不絕於耳,最後,輿論的矛頭總是指向中國足球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國足協。
憑心而論,在內地所有政府部門中,中國足協應該算是透明度最高、同時也是被輿論罵得最厲害的了。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明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是,一味的堵和防,最終只能導致大崩堤,幾千年前,大禹就懂得這個道理──疏,才是最好的治水良方。在無關大局的地方,為「民怨」留一個可以發洩的缺口,才是最「有利於安定團結的局面」的。
中國足協就這樣扮演了一個「可憐蟲」的角色,足壇上出了醜聞,它便發揚官僚主義的傳統,採用「拖」字訣,以「證據不足」來搪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媒體鋪天蓋地的指責,它則扮起「木雕神像」,充耳不聞。
不過,球迷和媒體的責罵最多是機關槍,儘管子彈一梭梭地掃射看起來火力很猛,殺傷力其實有限。郝海東的兩次發難,才是「大型殺傷力武器」,才會引爆足壇的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