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資者想分享到國內遊客激增這項利好因素的成果,投資零售股是最直接的方法。但由於零售業股的種類很多,選擇時應看那些貨品是國內旅客最喜歡的,才考慮吸納相關股份,獲得的利潤自然會更佳。
在樓市及股市仍然一片淡風下,商舖的價格居然率先回升。這個現象十分奇怪,因為在通縮持續,加上失業率仍然高企等種種不利因素困擾下,商舖價格卻漠視這些不利因素而顯著回升,這是否代表着市場對本地的零售前景轉趨樂觀?
「轉趨樂觀」這種想法似乎未能排除,主因是內地遊客對本地零售業的推動潛力正逐漸浮現出來。
早前公布去年十二月份內地訪港的遊客人數高達75.4萬人,較去年同期上升65%。如果內地來港的遊客數量持續上升,香港的零售業理應可以受惠。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所顯示,無論是北京、上海或廣州,高收入市民中有四成人視本地為旅遊的首選目的地,而其他省市的國內市民亦視香港為次選,僅次於北京,可見香港在國內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超然的。
如果以這個數字推算,相信本地的旅遊業可望持續有理想的增長。尤其是國內商務旅客來港的限制已經放寬,加上團費不斷大幅下滑,在這些利好的因素帶動下,內地遊客來港人數持續上升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大家有留意去年國慶「黃金周」七天長假期,全國各城市接待遊客的情況,再和香港的情況比較一下,便會發現國內來港的旅客增長潛力仍然是十分之高。去年國慶長假期共有8000多萬國民到國內各大城市旅遊,但其中只有不足30萬人次到了香港,正正反映出旅遊業未來的發展潛力是不容看輕的。
由此看來,本地的零售業確實有望在國內遊客激增這項利好因素帶動下逐步走出谷底。而近日不少零售業股份亦不斷發出利好的訊息,好像莎莎(178)在去年十二月公布的中期業績中,純利大幅上升114%,便是受惠於內地旅客訪港人數上升這個利好因素。
另外,恒豐金業(870)在剛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的九個月未經審核業績中,亦因中港業務持續增長而錄得33%營業額的增長,從而帶動純利上升50%。從這些上市公司的數字中,我們更可以進一步看出,內地遊客對香港的零售業的重要性真的愈來愈大。
當然,如果投資者想分享到國內遊客激增這項利好因素的成果,投資零售股是最直接的方法。但由於零售業股的種類很多,選擇時應看哪些貨品是國內旅客最喜歡的,才考慮吸納相關股份,獲得的利潤自然會更佳。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