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行為金融學」<br>理財策略:借助基金避投資錯誤

了解「行為金融學」
理財策略:借助基金避投資錯誤

余先生投資股票多年,每天都花上不少時間閱讀財經新聞,並已掌握了一般的基礎及技術分析技巧,以至個別股票的歷史和走勢等。余先生滿以為只要做好分析,嚴守紀律,投資總會見成績。但總結過去幾年的投資成績,他發覺表現不但不及指數,更因為經常轉換股票而錯失了許多長線獲利的機會。

投資理論的假設,是所有參與者在資訊充足的環境下,經過理性分析,才決定投資的取向。但現實的情況會因投資者學歷及所收集資訊的不同,令他們在接收或理解資訊過程中有所偏差,影響了投資決定。另外,愈來愈多迹象顯示心理因素主宰投資者行為令投資者作出不理性的決定。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Kahmeman就是以研究投資心理學聞名。原本是一名心理學家的他,嘗試以心理學解釋投資者在不確定環境下的判斷及決定行為,最終發展成今天的「行為金融學」。對投資者而言,了解一些投資常犯的錯誤及非理性的動機,有助個人避免作出錯誤決定。如將投資者情緒變化,配合股市周期,對掌握入市時機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科技股的泡沫就是一個好例子,當投資者情緒高漲至盲目追捧時,其實爆破的訊號早已響起。個人投資者常犯以下的錯誤:
1.對投資存有偏見,因而扭曲一些中肯的資訊,藉此支持自己心目中的投資選擇。
2.不理性地與投資項目「談戀愛」,投資分析脫離現實,導致盲目地長期持有。
3.只惦記過去成功的投資例子,忘記失敗的經驗。
4.面對賺錢機會時猶豫不決,但當蝕錢時卻忽然進取。例如當組合只有A、B兩種股票,A股升了5%而B股卻跌了3.5%時,投資者可能將A股賣掉,並吸納更多B股,形成賺錢機會減少,蝕錢機會增大。又例如當股市下挫時小心翼翼,股市上升時卻勇猛投入,因而經常高買低沽。投資者常根據市場情緒買賣股票,最普遍的例子是當傳媒一面倒看漲股市時,投資者不顧基本因素而奮身入市,但當時股市可能已經見頂。

心理因素影響投資行為
5.當持有X、Y兩種股票組合,假設X組合上升1元,Y組合下跌了1元,從數字上兩組合剛好平手,沒有任何損失,但投資者卻惦記損失1元的痛苦而鬱鬱不歡。
6.羊群心理作祟,即投資決定經常跟隨群眾的偏好而搖擺,當自己選擇的投資目標不是熱門之時,本身的立場即時轉變。
7.把買賣股票視同紙張交易,未有善用本身的股東權利。股東在每年股東大會或特別會議皆擁有投票權利,行使投票權不但可監察並確保公司管理層良好運作,最終亦能反映在利潤及股價上。
8.只注重價格及走勢,缺乏對公司質素和最新資訊的實際理解。
以上都是一些投資者常犯的錯誤。要避免錯誤,投資者就必須嚴守紀律。不過,人類行為始終會受心理因素所影響,正如遊樂場的過山車一樣,就算知道過山車是經過嚴格安全檢定,但在玩樂時仍不免懷有恐懼的心理。
投資者如果沒有把握克服或承受犯錯損失,可考慮利用基金進行投資,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代為管理資金。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的取態上會有很大的差別。一般而言,基金經理都有一套嚴謹的投資模式,即在未進行投資前,會經過一番考究,以專業的方法處理選擇過程,如投資項目、管理層、預期風險及回報等。在盡量掌握所有細節後,執行人在投資時將嚴守紀律,除非基本因素有變,否則不易改變既定的投資目標。
縱使投資者有良好的投資理論根底,只要犯了以上所述的任何一項錯誤,已可使投資的結果與原來的目標有差異。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必須要嚴守紀律,一套良好的投資策略,必須來自一套正確的決定。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本文資料不應被視為建議或推銷本文所述之任何投資產品及項目。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請參閱個別投資產品及項目的銷售說明書及資料概覽文件,以便獲取有關資料。本公司並不保證本文內容是否完整,如對本文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