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經濟學人》以「BurdenofProof」(舉證責任)作為封面故事,探討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問題。現時全世界的焦點,是究竟美國能否找到足夠「證據」,來為其軍事侵略自圓其說。這令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套電影《作大英雄》(WagtheDog),電影描述由羅拔狄尼路飾演的美國總統公關顧問,如何與由德絲汀荷夫曼飾演的電影導演合作,炮製大量所謂「證據」,為美國向別國開戰造勢。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蔡子強
這其實並非荷李活電影天馬行空的天方夜譚,現實上原來真的發生過類似事件。事件背景是十三年前的波斯灣戰爭,事件主角則是一位楚楚可憐的科威特少女Nayirah,最近無綫的「新聞透視」曾作介紹。
當年美國正為應否軍事介入波斯灣而爭論不休,結果一位十五歲的科威特少女Nayirah向美國國會作證,控訴伊拉克軍隊的暴行,她說這些士兵為了奪走醫院的保育箱,不惜把數以百計的嬰兒拋在地上,視人命如草芥。後來更具體傳出有三百一十二位嬰兒遇害。
老布殊為了說服公眾以及國會議員接受其出兵方案,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提及Nayirah的故事。雖然參戰決議在眾議院獲大多數通過,但在參議院則爭持激烈,最後只以五十二對四十七,五票之微通過,當中有六位參議員在辯論中提到Nayirah的故事,有理由相信這位科威特少女的證供對事態的發展有相當影響。
但可惜這個令人熱血沸騰、敵愾同仇的故事,幾年後,竟被人發現是政治公關公司憑空杜撰,為美國參戰造勢的幌子。這位少女後來被揭發是科威特駐美大使的女兒,而更重要的是,她講的都是大話。該國醫療界後來證實當時全國的嬰兒保育箱並非少女提到的數以百計,雖然當時有病人及嬰兒死亡,但卻是因為醫務人員匆忙撤離醫院而失救至死,他們直斥Nayirah講大話,認為這只是宣傳伎倆,有人甚至質疑Nayirah是否在事發時真的身在科威特境內。
後來新聞追蹤進一步發現,整件事其實是由一間美國公關公司Hill&Knowlton在背後策劃,並收取科威特團體數以千萬計美元的公關費用。更誇張的是Nayirah從未正式向美國國會作證,那只是該公關公司搭建的一個布景,再加上請到兩名真的國會議員出席,所以別人看來像是國會公聽會。該公司把作證過程拍成錄影帶,以「視像新聞發放」的形式,交到各大傳媒手上,當晚NBC便拿來作出廣播,而其後其他傳媒亦爭相報道,以訛傳訛,後來甚至具體到傳出有三百一十二位嬰兒遇害。有人更質疑最先傳出伊拉克軍隊陳兵沙地阿拉伯邊境,枕戈待敵的消息,也是公關公司揑造出來的詭計。
別以為經此一事後,類似的事件便不會發生。去年十二月《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便製作了一個特輯,揭露小布殊政府的類似欺詐行為。當中舉了幾個例子。
其中之一,就是一些被搜獲並被小布殊政府官員聲稱為核武配件的鋁管,只不過是常規武器的一部份;另外,一位被訪問的前中央情報局官員亦透露,他原本負責調查一位九一一劫機者在事發前幾個月曾在布拉格與一個伊拉克情報官員秘密會晤的傳聞,雖然他發現無充足證據顯示真有其事,但副總統切尼及其他華府高官就把事件廣為流傳。
一位前武器調查員DavidAlbright說:「美國官員往往選擇性操控及發放資訊,令人以為伊拉克的軍事威脅真的迫在眉睫,從而對國民作出恫嚇。」
最近為了和鮑威爾配合,英國政府也公布了一份有關伊拉克的資料彙編,臚列侯賽因的罪證,這份資料甚至得到鮑威爾在聯合國講話時公開表揚。但後來卻被人揭發當中的關鍵部份,是從十二年前美國一名博士生的論文裏抄襲得來,令英國政府大為尷尬。就是這樣,「咸豐」年代的資料,也被拿來魚目混珠,充當所謂「確鑿」的罪證。
在小布殊政府挖空心思想盡一切方法要找出「證據」來,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的今天,我們對這些所謂「證據」,實在應倍加警惕及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