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震盪之源 - 李怡

李怡專欄:震盪之源 - 李怡

下周三新一年財政預算案出籠前,社會上已為政府種種開源節流措施而鬧翻天了。
削綜援令弱勢社群憤怒,加利得稅引起工商界對投資環境憂慮,降免稅額及拉低交標準稅率的薪俸水平讓中產階層叫苦,立法會討論醫療收費豁免機制時發生衞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動氣與議員激辯的事,加上徵外傭稅引致外傭萬人示威……,董伯應付這種種矛盾確實是頭大如斗,有如十隻手指要按住十一隻跳蝨,顯得手忙腳亂。
所有這些矛盾,主要是由一件事情引起的。這件事情不是財赤,因為市民對財赤的嚴重性是有所認識的。這件事情就是政府用談判來代替機制的方式,作出公務員分期減薪的決定。
解決財赤問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能靠加稅。經濟學家張五常二月四日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說,「沒有聽過經濟不景要加稅的」,並說,「找到一本經濟學的書或文章說經濟不景要加稅才加吧」。經濟不景而政府尚有財政盈餘,通常會以減稅來刺激經濟,因為「多把錢留在市民手上,可加強市場的命脈」。

在香港目前的情勢下,也不能靠削減福利來解決財赤問題,因為減綜援、削福利開支,省不下多少錢,而政府要背上向弱勢社群開刀的惡名;至於向低工資的外傭抽稅就更違反了公平繳稅的原則,而且作為一個公義的社會絕不應歧視這些在社會沒有聲音、在立法會也沒有代表的外勞。(台北市長馬英九就曾稱讚已卸任的勞工局長鄭村棋,說他願意照顧沒有選票的外勞)。
紓緩財赤的唯一出路,就是削減佔政府開支七成的公務員薪酬。公務員減薪回復到九七年的水平,社會有共識,各政黨有共識,香港總商會也有薪酬調查,其實連公務員團體也不太堅持了。
有消息說,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都認為應一次過減公務員薪金百分之六,但最終是董伯拍板要與公務員團體談判,並同意分期減薪。董伯或會認為,有了減薪的決定,財政預算案中的加稅、減綜援會較獲支持。但其實,即使在預算案公布前未獲公務員團體同意,財政司司長仍可以根據總商會調查和各政黨共識,提出今年稍後公務員減薪百分之六。

董伯的錯誤決策,是連串社會震盪的根源。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說,「政府不可能完全公平」。這當然沒有錯。但通常政府仍要維持表面的公平,只是在表面公平之下隱藏一些不公平。公務員分期減薪卻是公開而明顯的不公平。公務員薪金,比之私人機構的同業職級已高出二至四成,加上職業穩定,有退休金與長俸,在九七後更在私人機構減薪、凍薪的情況下反而加薪,為甚麼要他們回復九七年的薪酬水平還要分期實施呢?這種不公平凸顯了加稅、削綜援等更加不公平。
表面上,工商界似不再反對一次過加利得稅,但做生意的人頭腦都很靈活,他們顯然都會另有盤算,加稅後政府利得稅的收入,說不定因加得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