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市場上有不少與投資相連的保險產品,投資者既獲得保障之餘,同時又可參與不同類型基金的投資。但大家參與之前,必須先了解清楚自己參與該產品的目的。
傳統上,中國人對「保險」產品總有些抗拒,原因是保險始終觸及中國人的忌諱──「死亡」。隨着時代的進步及人們對保障的意識提高,現時普羅大眾對保險的接受程度已大為不同。
一直以來,保險被視為一種獨立於投資以外的產品,但近年不少以儲蓄形式供款的基金都兼有保險成份,而銀行更積極擴展這類產品的業務,並將之歸納於財富管理類別。究竟現時保險產品與理財拉上甚麼關係?而在逆市情況下,保險會否成為一種較穩健的投資工具?
其實,保險產品種類繁多,不過大家較為熟悉的有兩種:一種為最傳統的,即投保人死後其受益人才可享受利益。由於投保人在生時未能受益,所以一直都不被視為投資產品;另一種是有儲蓄成份的保險。但由於要相當長的時間,投保人才可以取回較可觀的回報,加上若以過往股票市場投資回報的增長率作比較,儲蓄保險的回報相對十分緩慢,因此亦不為傳統投資者所重視。所以,傳統上保險被視為投資以外的產品,亦不無道理。然而,決定保險是否一種投資工具,除了取決於產品的特性外,還要了解我們投資的目的。
事實上,我們參與投資,並不是無的放矢,大家都希望透過財富增值去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質素。推而廣之,由於年紀愈大,賺錢能力愈下降,加上目前香港的經濟氣候,退休年紀必然愈來愈早,所以不少人都希望趁年輕時累積多些財富,以應付日後不時之需。以目前股市及基金投資的風險上升,而傳統存款利率如斯低企的情況下,保險儲蓄似乎又發揮到長遠有較穩健投資回報的優點。
不過,參與任何投資活動,都必須了解產品的特性及自己的負擔能力,買保險亦不例外。現時市場上有不少與投資相連的保險產品,投資者既獲得保障之餘,同時又可參與不同類型基金的投資。但大家參與之前,必須先了解清楚自己參與該產品的目的,原因是有些投資者希望以保障為先,但有時候卻誤將投資比重加大,增加了自己的風險。
另一點要注意的地方是,參與這類保險產品時,投資者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所以,若果投資者對投資或保險內所提供的基金認識不足夠時,則不妨考慮傳統的儲蓄保險,理由是投資風險會由保險公司承擔,其次是根據過往經驗,這類保險都有設保證回報,一般較目前銀行存款利率更高。若作強積金以外的另一筆退休金儲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工具及途徑。最重要一點是,保險儲蓄一定是以長線為目標,所以量力而為是非常重要的。萬一中途斷供,最終損失的是自己。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