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弔詭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弔詭

周八駿

最近,巴基斯坦央行行長披露,該國已允許對華出口使用人民幣。事實上,最近十年間,中國周邊一些國家紛紛接受人民幣作為它們國內在一定範圍內的流通貨幣,尤其在中國與一些鄰國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早就充當了支付和結算手段。這是人民幣有限度的國際化,是人民幣走向完全可兌換的前奏。
相比較,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遠超過它在中國境外任何其他一個國家,據一項不完全的估計是約五百億元。因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交往愈益密切,雙方交易額超過中國與周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而香港又是一個沒有任何形式外滙管制的地方。
於是,在香港,人民幣形成一個事實上的離岸市場,其流通和積存既不受中國人民銀行管轄也不歸香港金管局監管。然而,至今這是一個不完整的離岸市場,香港的金融機構和一些兌換店只提供人民幣兌換而不承辦人民幣儲蓄和借貸,香港的一些商店(主要跟旅遊業相關)接受人民幣為購買手段,不可能提供其他服務。

對內地市場的影響
於是,在當前香港經濟陷入困境的時候,香港方面要求中央政府允許香港開辦人民幣儲蓄和借貸業務亦即建立完整意義上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然而,一旦允許人民幣離岸市場正式成立,它在香港的流通、儲蓄和借貸活動究竟會對內地金融市場尤其人民幣利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首先,香港銀行在香港吸收的人民幣存款是否可以由它們在內地分支機構用於在內地的人民幣信貸業務?若答案是肯定的,則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不啻是內地金融市場的一個「敝口」,會給中國金融當局的貨幣政策和監管帶來困難,會要求人民幣加快資本交易可兌換進程。若答案是否定的,則香港銀行在香港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利息開支需要由它們在香港的人民幣貸款利息收入來支付。或者還需要由它們將人民幣轉存於內地銀行所得利息收入來支付。然而,內地銀行是否接受香港銀行在香港吸收的人民幣存款?若答案是肯定的,則情形類似允許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在內地貸放。若答案是否定的,則人民幣離岸市場對於香港金融市場拓展業務至少在短期幫助不大。歷史將展示一個弔詭;只有人民幣實現資本交易可兌換,人民幣離岸市場才會被允許與內地金融市場連通;但如此,便是宣布人民幣離岸市場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