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私人融資紓緩財赤

鼓勵私人融資紓緩財赤

較早前有建議政府發行債券,再把所得資金用作振興經濟,藉此改善財赤和其他經濟問題。不錯,由於經濟前景不明朗,私人企業的投資意欲低企,市場上存着大量閒置資金。一些投資項目,只要有五、六厘的穩定回報,已經可以吸引不少企業和私人參與投資。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政府發行債券,會抽走市場資金,政府每年付息和還本。此外,即使資金是用作改善基建設施,仍要面對政府工程缺乏效率的問題。
政府要削減開支,紓緩財赤,而又要不損經濟活動,令失業率上升,可以在每年為數達四百多億元的資本開支上動動腦筋。

仿效英國做法
英國在九十年代初期,同樣面對嚴重的財赤問題,財赤達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五,與香港現時情況相若,未能符合歐盟《馬城條約》所訂下不能超過百分之三的指標。
英國政府為了縮減財赤,除了出售大量有市場價值的資產外,還引入一個私人融資方案,由私人機構提供資金興建一些公共設施(例如道路、橋樑和監獄等)和提供政府服務,再由政府以指定租金或價格,在一定年期內租用或購買服務,供市民使用。
特區政府可以仿效英國政府的做法,推行上述私人融資計劃,由私人負責出資興建和營運一些公共服務,包括道路、橋樑、鐵路、食水及排污設施、公共房屋和政府辦公大樓,以至監獄、醫院、學校、公眾碼頭及各入境設施等。政府將工程交由私人機構負責興建和營運,每年繳付一定數額的租金或使用費,到合約期屆滿(例如二十年或三十年),便將公共設施收回自用。

政府早已和私人公司有類似合作安排,透過建造──營運──轉移方式批出隧道和屠房專營權。不同之處在於經營者要直接向使用者收費,收入並無政府保障,經營上存有一定風險。
倘若推行上述私人融資方案,特區政府每年資本開支至少可節省兩、三百億元,但經營開支會增加數十億元,因為每年要支付私人參建者租金和使用費。整體來說,政府公共開支可以縮減至少兩百億元,由私人投資取代。
由於沒有減少投資,上述方案不會影響就業,但政府每年經營開支將會增加,故此政府必須放棄每年經營帳目恢復收支平衡的目標,只保留綜合帳目恢復收支平衡的目標。若將這方案應用在兩鐵的鐵路興建上,由政府負擔租用鐵路的費用,又以租用私樓取代興建公共房屋,可望改善兩鐵和房委會的營運收支狀況。

可望提升效率
理論和事實告訴我們,私人出資興建和營運,效率遠高於政府。過去幾年公營機構在興建機場、橋樑、道路、鐵路、食水和排污設施及房屋等工程上,出現數以百億元計的浪費。不少工程出現短樁、貪污、爛尾和偷工減料情況,政府任由奸商宰割,為此要作出不少賠償。將政府工程改由私人出資承包,可望提升效率和削減開支,並能適當運用市場的閒置資金。
只可惜我們的財金官員,不但沒有推出上述縮減政府資本開支的方案,反而以高價向地產商購買辦公室,甚至說財政儲備充裕,有意自資興建港珠澳大橋。如此領導班子,又怎能奢望他們可以有效解決財赤問題?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