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為伊克拉與北韓問題訪問北京,周一會晤了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等黨政領導人,雖然在伊、朝問題上未獲中國保證支持其立場,但他在離開前的記者會上,仍宣稱中美關係已邁進「新層面」(newdimension)。他並宣布美國副總統切尼將於四月訪華,顯示美國銳意加強中美關係。
鮑威爾與身兼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舉行閉門會談前,當眾告訴他:「我帶來了總統喬治布殊和副總統切尼的祝福,切尼正期待着四月的訪華行程。」暫時未知切尼的確實訪華日期和目的。
喬治布殊去年十月在美國德州的私人牧場與江澤民舉行峯會時,已宣布切尼將於今春訪華。當時中方官員大感詫異,因為切尼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同被視為美國政府內的反華鷹派代表人物,極力主張對華實施「遏制」戰略。
二人在喬治布殊上任初期,便提議把前總統克林頓確立的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改為「戰略競爭者」。但隨着國際形勢劇變,美國亟需中國在伊拉克和北韓問題上的支持,最近已派出多位高層官員訪華。
切尼選在四月訪華前,正好接觸中國政府新領導層,展開中美關係新一頁。中國下月召開全國人大會議後,胡錦濤料將接替江澤民成為國家主席。
鮑威爾周一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後,雖無任何實質成果,但亦宣稱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實際上已邁進新層面」。他說:「除了過去十八個月來的三次會議,喬治布殊與江澤民經常通電話,我與中國外長唐家璇近期幾乎隔個星期便會面一次,其間還常通電話。」且兩國在反恐與經貿方面均加強了合作。
江澤民會見鮑威爾時說,十多年來中美關係在起伏中保持發展,有四項經驗很重要:
(一)中美應從國際形勢全局和長遠戰略觀點看待兩國關係;
(二)應不斷增進了解和發展互信;
(三)要承認和尊重差異,尋求和擴大利益滙合點;及
(四)要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妥善處理台灣問題。
法新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