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意氣說話無法紓解市民憂慮 - 盧峯

蘋論:意氣說話無法紓解市民憂慮 - 盧峯

「醫療開支不斷係好大壓力,愈來愈多人用公立醫院,長者需要依賴公立醫院,咁多新藥,咁啲錢喺邊度嚟?天跌落嚟?樹生㗎?咁唔係呀嘛!我哋一定要睇番合理嘅政策,咁我哋𠵱家嘅政策唔合理咩?」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先生昨天在立法會會議說了這樣一番激動的話,為的是要表明政府反對劃一減免六十歲以上長者一半醫療費用。

應減市民恐懼
是的,每年政府花在醫療方面的開支的確不是天掉下來的,也不是在樹上長出來的,而政府的醫療開支也不能無止境的增長,可是楊局長這番意氣的說話不單不可能平息市民特別是長者對增加醫療收費的憂慮,反而讓長者感到政府對他們的憂慮及要求不聞不問,這對減少醫療改革的阻力、這對改善政府跟市民的溝通都是有害無益的。
自從政府宣布將在四月一日開始調整醫療服務收費,市民大眾特別是長者都非常關注新收費對他們的影響,也想知道政府訂出的減免收費機制能否減少新收費對他們的衝擊。因此,政府除了廣泛徵詢意見,訂出一套合理的減免收費機制外,更有必要向市民特別是長者清楚及詳細解釋如何使用減免收費機制,以減輕他們對醫療支出大增的恐懼。

機制計算複雜
偏偏楊局長卻沒有把機制說的清楚,只是片面強調不能讓百億富豪也得到減免,甚至說出一大堆意氣說話來,像這樣的解釋,怎能令長者感到機制是合理的呢?
更何況政府推出的減免收費機制本身實在相當複雜,既計算病人的家庭收入、家庭資產,也把病人的病情及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考慮在內,更要加上醫院社工的評估。
這樣下來,不要說是長者,即使一般市民也不容易知道他們是否符合減免收費的條件,他們怎能不感到焦慮及不安呢?
紓解這些焦慮及不安,政府靠的絕不能是意氣說話,而該是仔細及詳盡的解釋,並盡量跟長者及長者團體接觸,直接向他們解釋新的收費政策及減免收費機制,直接回應他們的疑慮。只有這樣才能令真正需要幫助的市民及長者知道他們不會成為提高醫療收費的受害者、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市民及長者知道他們不會面對「有病無錢醫」的慘況。
(圖)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