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一至周五,筆者皆要在清晨5時多起床,匆匆梳洗過後便即衝出門口,到香港電台第二台參與《晨光第一線》節目,周六早上通常又有其他事要辦,故僅得周日早上可悠閒地泡壺茶細閱報章,察覺此乃人生一大樂事。
上周六及周日,各大報章的頭條皆是特區政府跟各主要公務員工會達成減薪協議,由明年1月1日起的兩年內減薪大約6%,令公務員的薪酬回到97年時的水平。商界不滿公務員減薪太溫和,三大商會巨頭遂到政府總部與特首董建華會面講數,要求港府一視同仁,若增加利得稅,亦要分兩年實行。
各大有勢力的團體皆可在薪酬及稅收方面向政府施壓,惟獨是弱勢的一群──廣大的納稅人,卻無人代出頭,發表反對聲音,看來中產的一群納稅人,很可能是今次財政預算主力「開刀」的一群。筆者非常讚成上周六《信報》社評內結語的兩句:「如果財爺一意孤行加稅,我們認為是時候納稅人應該『團結起來』全力反對!」
正如「某」太所講:「你哋只識得Complain!Complain!Complain!做啲嘢啦!」喂!各位納稅人,是時候做啲嘢啦,否則便要任由阿松宰割。
早前升勢強勁的國企股,近日漸有升勢乏力之態,個別三四線工業股則好像正在接力炒上。整體市況雖然有輪流炒作的趨勢,炒完藍籌、炒國企,炒完國企、炒三四線股,惟大市成交並無明顯增加,反而有逐步下降趨勢。
以大市成交為例,在2001年上半年,大市每日平均成交維持80餘億港元,到了2002年上半年,港股每日平均成交已降至60至70餘億港元,近日每日平均成交更進一步下降至50至60億港元,反映基本上沒有「太多」新資金流入,僅是部份資金在市場輪流炒賣。
部份國企紅籌及二三線股,均有「見光死」的規律,即當這些股份升勢開始被大部份投資者注意,並參與炒作,則通常是其升勢快到尾聲之訊號。故當某三四線股被傳媒廣泛報道,常在財經版出現,並被推介,甚至連閣下的太太父母親,也跟你談論該股,則頗大機會是其升勢將盡,距「大插插」不遠矣!
另一個二三線股到頂的徵兆,便是單日成交突然飆升,並增至一「高」水平。至於怎樣的成交才算「高」?其中一個較簡單的方法,便是留意每日收市後的十大成交金額股份榜,此排行榜將每日成交金額最大的10隻股份列出,由於這排行榜是不包括備兌認股證及其他非股份成交,故跟一般的10大成交金額榜不同,這一點讀者要留意。
由於10大成交金額股份榜通常是藍籌股佔大多數,故當某些較少在這排行榜出現的二三線股,突然在此榜出現,便是小心時候了,這是炒到尾聲的先兆。翻查舊紀錄,不難察覺慶鈴汽車(1122)於2月12日在10大成交金額股份榜出現後,至今沒有再次在該榜「蒲頭」,是一不妙訊號。附圖可見,慶鈴當日成交極大,有點到頂之兆。
另一隻呈現類似形態之股份是華晨(1114)。時間又到明日再談。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