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新年前,被迫一次過清理書房雜物,但不知不覺間,書房內又再次堆積了一座小山般的舊報章,筆者的兩位老闆──家母及內子,近日一再催促快快執拾,於是無奈又要放下手頭工作,清理桌上的文件及舊報章。
在執拾舊報章時,無意間看到多項財經新聞之標題,突然觸動起筆者的思維。第一宗財經新聞標題是《華創購A股控制權創先河》,該報道大致上是講華潤創業(291)於2月中宣布將以現金1.54億元,收購國內紡織公司華潤錦華51%股權,華潤錦華是國內上市的A股。查實華創已於前年收購了一間紡織公司華潤輕紡,除此之外,華創近年亦頻頻收購國內的資產,過去兩年已先後收購了多項業務,包括:(1)斥資1.32億元收購瀋陽雪花啤酒餘下10%權益,作價相當於2001年PE32.4倍;(2)以3.72億元人民幣收購母公司所持的萬佳百貨65%權益,萬佳基本上已獲得國家經貿委批准成為外商試點企業,開設新店地點及店舖數目均不受限制。
另一宗類似的財經報道,便是於1月底華能國際(902)宣布以總代價23.9億元人民幣,收購深圳市能源集團25%股份權益,正確來講應該是「奪得」才對。由於深圳市能源集團股份原為深圳市政府首批公開拍賣的5家國企之一,當時傳聞競投者還包括中電控股(002)等外資財團。
至於最後一宗類似的財經報道,相信不少朋友可能亦有印象,就是早前股價呈現跳水式急挫的民企股比亞迪(1211),由於比亞迪一向以經營手提電話電池製造生意為主,可是其管理層卻突然公布斥資2.695億元人民幣,收購與本業沒有關連的西安秦川輕型轎車裝配廠77%股權,因而遭機構性投資者大手拋售,令其股價急瀉。
除上述數間中資公司外,近期亦有一些中資股收購國內資產,筆者估計自中國加入WTO,再加上在去年12月中國已實施外資購內地上市公司法規後,令一些以往不可能的收購得以成功,這將會促使在本港上市的紅籌、國企及民企等中資機構更積極在國內進行收購,甚至有可能掀起一國內收購尋寶潮。各位朋友可記得上一次本港的中資機構大舉收購國內資產是何時?不知道?
筆者用另一個講法,各位可能有Idea。正如華創這次收購國內紡織公司華潤錦華,是從其母公司華潤集團手上購入,在97年時,不少朋友稱類似行動為「注資」,並因類似的注資收購,觸發了一場炒賣紅籌國企熱潮。很不幸地,筆者至今仍有一些當年遺下的「牆紙」!
假若真的掀起另一國內收購尋寶潮,近期國企股升浪可能未完。國企指數自去年10月低位1745起步,升至本月高位2261,開始升勢乏力,根據過往3年之紀錄,國企股之升浪通常維持5、6個月,今年這次至今僅運行了4個多月,從時間上推測,可能國企股的升浪未完!惟國企指數不宜跌破1745至2261這升浪的0.382位,即2064,否則又要等明年了!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