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雖說「人不可以貌相」,但事實不少青少年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外表,而且對外貌的要求愈來愈高。一項調查發現,四成三青少年不滿意自己的外貌;有學者認為,這反映時下青少年過份注重容貌,忽略了性格及學識的重要性,更顯示青少年缺乏自信。 記者:陳倩雯
理工大學通識教育高級講師史文鴻認為,本港社會現非處於光明時期,影響了青少年的自信心。這主要是受到愈來愈多美白及纖體等廣告所形成的社會潮流影響,時下青少年過份注重容貌,反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學識及性格,是不健康的現象,「尤其是女性,為咗爭位,佢哋要攞埋個樣出嚟同人競爭,用呢樣嘢嚟保障自己,係好慘嘅現象。」
是項青少年身心健康調查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於去年年中開始進行,以問卷形式訪問了近二千名在葵青區就讀的中學生。調查發現,青少年的自尊心普遍較低,四成三人不滿意自己的外貌;三成一人對自己的思維、專注力、記憶力及作出決定的能力感到不滿意;對自己生活感到不滿足的人也佔兩成一;有近兩成一人更對自己持不肯定態度。
調查並垂詢青少年的飲食習慣,發現五成人揀飲擇食;而有飲酒、抽煙的人,以及長期服用藥物的人,則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五及一點九。不過,仍有六成九人有定時進食早、午、晚餐;更有七成六人有吃水果及蔬菜的習慣。
睡眠及消閒習慣方面,受訪者每天平均睡眠七點五小時,早上起床時會感到精神不足的有五成半人。受訪者每天平均花近三小時看電視,玩遊戲機的時間則少於一小時。
負責調查的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任汪國成表示,調查結果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時下青少年的自我價值低。他認為,這與華人社會比較少主動稱讚別人有關,加上青少年遇到失敗時,總會受到懲罰,令到其成功感低所致。他建議老師及家長多些稱讚青少年,並教導他們懂得互相欣賞。
理大又運用是次調查結果,以及參考國際標準,制訂一份問卷,評估青少年的健康商數(健商、HealthQuotient),即身心健康。是次調查中,有逾一成六人的健康商數未達標準,表示在某些環節仍須改善。健商國際學院總監龐愛蘭說,本港青少年略欠自信心,建議從學校着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