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無意中從電台聽到某股票分析員談論對滙控(005)前景的看法。他的態度稍為悲觀,所持的理據不外是近期沽空盤增加、Household收購交易可能對股價帶來潛在沽壓等,更特別提到近期發行商積極推出一些78元行使價的股票掛鈎產品(ELN/ELI),暗示股價有機會下跌云云。
他的言論反映部份「專家」明顯對衍生產品的運作一知半解,縱使他們可能對正股走勢分析有獨特精闢的見解。因此,投資者必須格外留意,不要全盤接受,以免影響自己的投資決定。
市場近期對行使價在77至78元左右的滙控ELN/ELI之需求確實持續上升,主要是因為投資者普遍認為,這價位是中長線投資滙控股份的理想入市價;況且,透過股票掛鈎產品形式來購買股票,他們更可賺取中間的折讓比率,間接提高投資回報。
要留意的是,很多股票掛鈎產品的條款(特別是ELN),是按大戶/專業投資者的特別要求而訂立(即度身定做),發行商只是在定價上作出配合,最終主動權仍掌握在這些大戶/專業投資者的手中。
發行商積極推出一些行使價較市價折讓較大的股票掛鈎產品,坊間每每理解為發行商看淡後市,或視行使價為短線下調的目標價,有些更認為發行商沽售ELN/ELI後,股價將會產生很大沽壓。這一切全是無稽之談。
歸根究柢,這些想法或許顯示部份市場人士仍相信發行商與散戶在投資上對賭的說法。筆者曾提及,發行商是以整個投資組合來對沖風險,焦點並非在單一的產品上;他們甚少會依靠方向性買賣(directionaltrading)來獲利,最終盈虧的來源將取決於他們管理風險的工夫,因此並不存在發行商與散戶對立的局面。
可幸的是,不少精明的投資者已開始明白發行商推出產品後的對沖活動及運作,不會盲目誤信發行商與投資者對立之說。
進一步分析顯示,發行商每售出ELN/ELI,理論上,他們都會即時作出適當的對沖活動以平衡風險,所謂對沖就是購入正股或相關衍生產品,因此,沽售股票掛鈎產品不但沒有對正股構成壓力,相反其對沖活動還會對股價帶來支持。
筆者認為,股票掛鈎ELN/ELI唯一可能對正股價格帶來影響的地方,是一旦有很多投資者在同一價位同時接貨,可能為股價帶來短期阻力,反映他們可能期待當價格升至該價位時隨即離場。要留意的是,這推論已假設ELN/ELI的投資期結束,及投資者亦已接貨。倘若投資者剛從市場購入ELI,筆者實在看不到股價會如何受壓。
歸根究柢,投資者在決定投資股票掛鈎ELN/ELI時,必須要有購入正股的心理預備,因此投資者選股應以業務前景及派息往績為重要考慮因素。即使最終因市況逆轉而接貨,投資者最少也可以一個較市價為低的行使價來購股,作為中長線的投資策略,也屬不俗。
‧滙豐控股(005)、‧新鴻基地產(016)、‧中國移動(941)、‧恒生銀行(011)、‧中銀國際(2388)、‧長江實業(001)、‧和記黃埔(013)、‧中信泰富(267)、‧國泰航空(293)、‧中國石油(857)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