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題目乃特首、財政司司長異口同聲的「口號」,減少財赤的手法。
首先,所謂「財赤」,是一個令人容易明白,但亦容易誤解的字眼,它是將所有收入(經常性收入及非經常性收入)減去所有支出(經常性支出及非經常性支出),而得出的數字。但在2002/03年財政預算中,財政司司長只比較經常性收入及經常性支出,得出赤字後向公眾鼓吹財赤巨大,如不改善,數千億儲備便會於六年內花光。
其實,非經常性收入(土地基金和財政儲備在外滙基金總收益的對拆撥回等等)十分重要。因為非經常性收入的作用是調節和維持總收入的水平,如經常性收入受經濟低潮影響而減少時,財政司司長便撥回基金收益,以補足少收的經常性收入。經濟起飛時,經常性收入較高,在財政年度結束時,所得盈餘便撥入財政儲備,以備不時之需,所以無論經濟高低潮,香港的財政仍然穩健,過去幾十年在經濟高低潮的衝擊下,香港仍然平安度過。
個人認為,財赤乃財政司司長及特首用來恐嚇大眾,將導致財赤的矛頭指向部份群眾,如領取綜援人士、新移民、外地傭工、教育機構,最後是公務員。
開源措施濕濕碎碎
以下是政府領導階層所謂「開源」、「節流」及「刺激經濟」的內容:
開源─開徵新稅項,如外傭稅、加利得稅、離境稅、賭波稅,濕濕碎碎等。
節流—一刀切或減少政府部門開支,不斷瘦身;減少「非迫切」的工程。
刺激經濟—除了孫九招外,毫無政策。
不過,以上各項均自相矛盾,不切實際。「開源」政策,除賭波稅外,均打擊市民消費意欲,減慢經濟復甦。「節流」政策均減少工作機會,增加失業人數。
在天天宣傳「財赤」的威嚇下,市民不消費,積穀防饑,在惡性循環下,引致通縮達四年,最後陷入經濟學家所謂「蕭條」的境況。
其實,政府可將外滙基金、土地基金、財政儲備的投資收益全部撥回,以每年5-7%的合理回報來計算已有五百億至七百億,足以補足赤字。香港的惡劣環境並非如特首及財政司司長時常掛在口邊「外圍環境因素」所致,而是他倆的治港手法所致。
黃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