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與龍應台話香港

李怡專欄:與龍應台話香港

周末絮語

(作家龍應台,在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三年多後退職。近日來港,承邀與眾友飯敍,座中涉不少香港話題,謹為一記。)
龍說當官三年多已足夠,在台灣,當官是一種折損。
在座有學者說,在香港當官除有厚祿,退職後還會獲大機構聘請任高薪職位。
在香港當官有時是一種投資,表面上放棄家族生意會有點損失,但當官期間借出的「人情債」卻有望在任後取得豐厚回報。

龍說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本可以有許多足以同北京討價還價的本錢,為甚麼反而對北京要事事退讓?
董伯縱使吃了豹子膽,也豈敢與北京討價還價?別說與馬英九、蘇貞昌比了,就算與大陸其他省市長相比,董伯的膽識都差多矣。

座中有某刊總編說:香港搞成這樣,不能只怪董特首一個人呀!
這句話太像朱鎔基口脗了。文革把中國搞成這樣,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只怪毛澤東一個人?

龍說,台灣也有許多對阿扁的批評,可是台灣人似乎沒有香港人那麼洩氣。
答案是台灣人民有直接投票選舉領導人的政治權利。怎麼不滿,還有希望過幾年選另一人做做看。可是香港特首,基本上由北京欽定,香港人民沒有投票權,故沒有指望。洩氣之處在此。


座中某刊總編又說,董特首在香港的民意支持度,比阿扁在台灣尤高。
錯了。香港民調要市民給的,是對董伯的評分,與台灣民調的支持度不是一回事。阿扁的民意支持度是百分之四十一。香港民調給董伯的評分是四十五分,即所有受訪者的給分予以平均而得出的分數,遠低於及格率。有民調專家認為,若平均得四十五分,相當於民意支持度不到百分之十五。

某刊總編說:市民對董的不滿,主要是主流媒體對他的醜化與批評。
媒體不外是一面鏡子。連鄧小平都有這樣的智慧,說:自己長得醜,不要怪鏡子。有哪一份主流媒體有本事把大美人林青霞說成是醜女?一份刊物的總編,怎會連這也不了解?

李柱銘在立法會說,他曾參與未通知警方的集會,但律政司沒有起訴,反而有選擇性地起訴兩名大學生。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回應說,當局是否起訴一個集會人士,會看他的「身份」。其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澄清,說起訴與否只看證據,與身份無關。
香港人已懂得從習慣說謊者的語言的反面,去理解她的話。她說與身份無關,真正的意思就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