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市民曾被騙而蒙受損失,並選出醫療、藥品、食品業等為十個最需要改善誠信的行業。
廣州市統計局日前對全市六千名十六歲以上的市民,進行了一次有關社會誠信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七成市民最關注的是「政府信用」,其次是「個人信用」,然後才是「企業信用」。五成受訪者認為,以廣州現時的社會誠信狀況來看,介乎較好和一般之間,只能夠勉強適應中國入世後要求,問題主要是社會普遍有「假冒偽劣」、「短斤缺両」、「偷稅漏稅」、「虛假不實廣告」及「欺詐蒙騙」等失信行為。
調查又發現,有六成二市民在過去兩年曾因被騙而蒙受損失,其中最多人遇到的是「呃秤」,其次是買到假冒或劣質貨品,以及收到「假鈔、假票據」。
而在眾多行業或部門中,以醫療、藥品、食品行業的誠信最受市民關注,分別有高達六成四、五成一、及四成六的受訪者認為,這三大行業急需改善誠信。此外,傳媒、廣告亦被位列十大誠信不足行業,反而經常出現糾紛的飲食娛樂、婚姻及職業介紹等,則頗受肯定。《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