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反美主義」

李怡專欄:「反美主義」

國際局勢近來真是相當弔詭。伊拉克不斷重複它沒有大殺傷力武器,表示願接受檢查,若有就會銷毀,但美國就是不相信,仍一意孤行地表示要攻伊;北韓自稱有導彈、有核武,並揚言可攻擊美國,又退出《核不擴散條約》,近日更揚言要退出一九五三年的《韓戰停戰協定》,可是美國對北韓的挑釁,卻反應謹慎,仍說希望用外交手段解決北韓發展核武的問題。
美國對伊拉克與對北韓的雙重標準,自然是基於美國的戰略考量。其中最主要是北韓周邊國家如南韓、中國、俄羅斯不但反對與北韓開戰,甚至還反對向北韓制裁。但北韓如此兇巴巴,而美國卻可以容忍,也就使國際社會對於美國急不及待要攻打伊拉克,覺得難以接受。
前天美國駐港總領事祈俊文在本版發表文章為美國開戰辯護,他談到美國人對九一一的感受,是為了捍衞美國的信念與理想,在九一一以後,「美國可說一直處在戰爭狀態」。對他的看法與感受,筆者完全可以理解,但問題是很難讓居於其他地區的人,能夠有美國人相同的感受,因此反戰的浪潮才會席捲全球。
以西歐來說,最近民調顯示,西歐各地民眾反對攻打伊拉克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他們對美國攻伊的動機也抱猜疑態度。民調顯示,法、德、英分別有百分之七十五、五十四和四十四的受訪者相信,美國攻伊的主因是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

自從蘇聯及東歐共產集團解體後,以美國的獨大超強,加上與歐洲的自由、民主理念一致,於是美、歐結合乃成為穩定世界的力量。然而,九一一之後,美、歐之間在對伊拉克與伊斯蘭世界的政策上漸有分歧,歐洲的「反美主義」開始大行其道。去年十二月一項對四十個國家所作的「全球意向調查」發現,世界各國對美國的不滿節節升高,而西歐對美國的不滿程度僅次於伊斯蘭世界。最近,一向親美的德國總理施羅德與法國總統希拉克,都不客氣地公開反對美國攻伊,甚至批評布殊的談話語調。英國首相貝理雅則被電視現場觀眾揶揄他是「(美國)副總統」。西歐國家與美國似已漸行漸遠。
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會議也發表聲明反對入侵伊拉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拉伯,這個油藏至豐的美國盟友實已有擺脫美國的傾向,並正與埃及聯手,打算整合阿拉伯諸國。美國攻伊,很可能會促使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內的回教國家,聯合抗美,並成為一股新興的力量。
面對北韓的挑釁,美國本來以強硬態度回應,表示不惜與伊拉克、北韓兩線作戰。但新當選的南韓總統卻傾向兩韓和解。目前中,日、俄正籌備合作開發東北亞資源,南韓顯然選擇融入中、日、俄的合作發展中,其中包含與北韓和解在內。
新的國際形勢是:美國仍為軍事、經濟的超強,但不能再主導一切了,歐洲、中東、亞洲都正在重新組合,企圖形成自主勢力,與美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