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穩健型投資者,還是進取型散戶,在低息及股市不振的年代,皆要積極尋找資金出路。保守的人鍾情於保本基金和債券,至於願意承受高風險的投機者,除了窩輪和期指外,其實還可以留意商品期貨。然而,有意買賣這類產品的投資者,必須對環球經濟具相當認識。 記者:袁國守
商品期貨買賣在本港較少人參與,原因之一是買賣渠道不多,當中較活躍的只有敦沛金融、亨達及新鴻基金融等。況且,大部份商品為農礦產品,本地散戶可能感到陌生,因而不敢貿然參與買賣。
事實上,全球設有多間商品交易所,商品買賣相當蓬勃,其中較具規模的包括東京穀物商品交易所、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及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敦沛金融資料研究部高級經理溫灼培(圖)說:「在外國,玉米、大豆、咖啡和糖這類商品市場非常龐大,一般會透過期貨合約方式大批進行買賣。」
所謂期貨合約,是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買賣承諾。合約持有人必須在一個指定的未來日期,按預先定下的價格,買入或賣出一項商品(或金融工具)。期貨的吸引之處在於,投資者買賣合約時,只須付出合約總值的一小部份(即按金),便可參與整張合約的價格變動,透過槓桿效應而獲取厚利。
參與商品期貨買賣,無論是任何一種商品,先要掌握宏觀經濟變化,然後再分析個別市場的獨特性。溫灼培表示:「先說玉米,它主要用作動物的飼料,而糖則是人最基本的食料,愈發達的國家對此需求愈大;至於咖啡,在歐美國家的需求亦很大。但總的來說,大部份商品價格也是隨着經濟升跌而改變。」因此,參與商品期貨投資,必須透徹認識宏觀經濟,否則難以捕捉商品價格的升跌。
溫灼培認為,初學者可多加留意糖,因為糖的市場供求變化較易掌握。他表示:「其他商品如大豆,由於有6成來自美國,故供應量會被操控,但原糖的農產地分佈各國,價格不易被操控,而且不用怕因單一地區失收而影響整體價格。」他更指出,由於日本基因玉米事件仍未告一段落,因此看淡玉米價格,建議在240美仙認沽。
雖然買賣每張商品期貨合約,只需1萬港元按金便有交易,但始終是期貨投資,存着槓桿效應(如玉米及原糖分別大約為21倍及13倍),故賺蝕數目均可極大,甚至有機會高於原先付出的按金。此外,投資者須留意的是,商品期貨價格透明度較低,除非擁有專門的報價系統,否則只能透過相關網站獲取報價,難免有所延誤。
「還須留意的是,投資者必須於最後交易前平倉,否則便需履行合約,到指定地點提取或交出數以噸計的商品。」溫灼培補充。
期貨計算公式:(買賣差價×合約單位×手數×滙價)-(手續費×手數)
(例子:原糖期貨)某投資者沽出10手東京原糖遠期7月份合約,作價為18510日圓。以每張合約最低按金為7000港元計算,10張便需7萬港元。之後他於3日後買回10手同期合約平倉,作價為16340日圓。
淨賺:【(18510-16340)日圓×50×10手×0.065】-(800港元×10手)=62525港元
相反,如果原糖價格不跌反升,升至20680日圓,投資者將蝕失62525港元(假設一直能保持按金水平,不被斬倉)。
資料來源:敦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