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質優才是香港的出路

陸叔理財:質優才是香港的出路

香港並不是在退步,而是進入一個「反智」的年代。所謂「反智」,是大家希望從舊有的東西中尋找其優點,藉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從而帶領本地經濟走出谷底。

周日跟一班舊同事暢敍聊天,言談間的話題都離不開對香港前景的展望。雖然他們已投身不同行業,各有各的崗位,但大家不約而同覺得,香港似在走回頭路──好像沒落已久的「大笪地」重現香江、傳統工業再度受到社會重視。又例如早在十多二十年前,擁有信用卡是身份象徵,但現時反而以現金付款更能顯出強勁的消費力。
科技的進步,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但觀乎近日的一些現象,某程度上我們好像是倒後走的。究竟現時香港是在退步?還是社會上已沒有再進步的空間,我們才被迫從舊有的東西中尋找突破呢?
坦白說,我覺得現在香港並不是在退步,而是進入一個「反智」的年代。所謂「反智」,是大家希望從舊有的東西中尋找其優點,藉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從而帶領本地經濟走出谷底。但是,畢竟時代已不同,客觀條件亦有異,所以將舊有的東西重新搬出來,即使可行亦不能持久。因此,「反智」的精粹並不在於「形式上的表現」,而是舊有東西背後的精神。

進入「反智」年代
過往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勞工階層為了改善生活,不斷辛勤工作;莘莘學子為了出人頭地及應付急速變化的知識型經濟,也都努力學習、進修增值;而經營生意的,為了吸引外來客戶,亦不惜在產品上力求創新,並改善質量。雖然當時社會上各階層有各自的目標,而達成目標的過程亦各有不同,但值得我們留意的是,當其時的人和物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質優」。因為在經濟起飛的同時,要突出自己,唯一的途徑就是以質取勝。後來香港經歷90年代的黃金十年,社會處於長期的安逸,表面上看來,香港的財富是不斷膨脹,教育亦進一步普及,但人才及創造力的質素卻有下降的迹象,原因是社會上只着眼於炒賣致富,而營商者因為賺錢容易,根本較以前少花時間去進一步改良產品質素,於是整體在「表面風光」的環境下卻慢慢退步了。所以當經濟一下子收縮時候,「質素」明顯接不上,大家為了生存,惟有鬥平,結果是物價跌、工資跌、通縮情況持續。
故此,現時香港突然刮起一陣「懷舊」的風氣,但若果我們只取其形而不取其精髓──即「質優、創新及獨特性」,相信做甚麼都只會事倍功半。就以大家平時消遣娛樂為例,一些出品水準穩定的高級食肆依然晚晚座無虛席、一些舊時代歌手舉行演唱會亦能賣個滿堂紅、好的電影依然能大收旺場,背後都離不開一個特點──「質優」。因此,在這個年代,我們應該要捉緊「反智」的核心思維,而並非盲目跟風鬥「舊」鬥「平」。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