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應管制超低價供股

英之見:應管制超低價供股

最近同行之間的話題,主要是憂慮對分析員的監管將有矯枉過正的問題。投資分析長線尚可算是基本因素主導,短線資金流向卻可以全無章法,分析員責任加大,相信只會宏揚模稜兩可大法,對投資者並非好事,目前的趨勢亦引證了評馬好過評股的看法。
其實馬會或者交易所的監管人員,因為利益衝突的關係,都不會參與遊戲,卻因此不會理解馬迷或投資者切膚之痛,以及監管的竅門。現時馬迷最關注是走位問題,投資者不錯會怨分析員,但小股東不能制衡大股東,卻肯定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自由度太大不利散戶
再以永利控股(876)為例,在供股事件之前,表面看財政健全,PE甚低,業務又正復甦,與SONY的合作可以憧憬,基本上是食正近期工業股的概念,昨日一批蚊型工業股上升,如果以永利的條件,原本升勢可望極勁。
但一隻超抵的股票,原來還可以用再超低的價格來供股,就算明知供股只是志在沛公,亦很擔心大股東會一而再重複這增持絕招。前景看好,卻面對人心難測的困局,分析員工作困難可想而知,何況管理層預測自己生意的進展也不時出錯,分析員只是外行人,出錯更是在所難免。
香港股份集資有極大自由度,其實加強這方面的監管頗迫切,以防止供股大王的出現。
供股次數以及供股價格,都是可以規範的地方,比方供股價格與市價、收市平均價或者資產淨值的折讓程度,便是能夠限制的地方。去年仙股風波弄出大頭佛,可見監管當局思維,供股批股以致關連交易是最容易惹來爭議,卻從不見重點關注。
其實工業股這次升浪中,不少人求貨若渴,個別曾經超低價集資的股份能夠翻生倍升,永利他日也可能重生,未必要到供股價才有支持,但目前這種超低價格投機的機會,卻只是大股東的專利而已。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