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Itlay
收到意大利朋友的電郵,說今年的威尼斯嘉年華在2月21日開鑼,問我還會不會來?我立即翻看去年的相簿,那一幕幕七彩紛呈的畫面又再重現眼前。相片內的我戴上了Bauta面具,還被外國遊客捉住要和我合照。還有,我們在街上買了不知名的烈酒,聽着不知哪裏傳來的琴音,遙望運河日落,醉倒街頭……我立即寫下簡短電郵回覆朋友:我來,我一定回來!
記者:余敏
逢星期一至日刊出
1 嘉年華期間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周末,聖馬可廣場上都擠得水洩不通,人人都湧來參與這個盛會。
2 嘉年華內有傳統面具,亦有自己創作的摩登面具。
3 別以為只有陸上才能看到面具人,其實在貢多拉小船上都能見到不少盛裝的「貴族」。
4 面具Twins造型一喜一憂,是中古年代貴族的寫照。
5 參加嘉年華的有單人匹馬,也有組隊赴會。
6 遮住半張臉的面具叫Colombina;鼻子長長的面具是以前醫生的造型。
7 小巷裏,偶然見到一對正在親吻的面具人。
去年因為是過路的關係,來到威尼斯時,已沒法子訂到酒店。一家小飯店的老闆告訴我,他們的房間早在半年前已被旅行社預訂一空,如果我是背囊友,或可在聖路西亞火車站睡一宵,否則到市郊的Mestre市找飯店吧,搭火車往返只需15分鐘。不過留意,嘉年華期間火車時刻表隨時更改,如果用歐洲火車證事先訂位就萬無一失。
老闆的方法果然奏效,當我抵埗,聖馬可廣場就像在舉行大型露天盛典,滿街都是穿着中古時代服飾、戴上華麗面具的人,遊客們都爭相與他們合照。我拿出相機,隨時都能拍到數張凝聚着一瞬表情,卻又絕色動人的面具照片。終於,我見到了那張最受歡迎的「Bauta」臉,包括一件黑斗篷、一個白面具和一頂典型的威尼斯三角帽,簡單價廉且人人都可以穿,象徵着這嘉年華的本意:放下身份,人人平等。
同行的朋友忽然興之所致,說不如我們也戴上面具,齊齊參與!當我們跑到地攤邊,才發現檔主原來是一個彩繪師,正在把客人的臉當成一幅畫布,為遊客即席揮毫,每次約250港元,並不便宜呢!我嫌滿臉油彩弄壞皮膚,寧願鑽到小巷裏另找面具舖。店裏的華衣美服可供租用,但面具就只賣不租,有平的約250港元,也有手工精細的約2,500港元。店主羅拔圖原來已有二十年做面具的經驗,以前在歌劇院裏做道具。「街上的面具大都由石膏製成,傳統的包括Bauta;還有昔日貴婦手持的小黑面具Moretta;遮住半塊面的叫Colombina;最有趣的是鼻子長長的MedicoDellaPeste,那是以前醫生的造型,為免惡臭和感染,他們的鼻子裏都塞進了草藥。」這麼專業的解說,弄得我們樂不可支,可惜我們是窮鬼,只向羅拔圖買下最廉價的面具,又飛奔到廣場上狂歡去。
地址:Dorsoduro,3063,30123
電話:(39)41-5287344
營業時間:10:00am?:00pm
廣場上的人愈來愈多,不知名的團體甚至搭起舞台,上演街頭劇。我看得聚精會神,朋友已溜到街邊小店買來烈酒,叫我邊喝邊看。環顧四周,許多外國遊客同樣呷着杯中物,一路看劇一路吹水,皆因平時的路邊咖啡座大都收了起來,大家惟有站着買醉,而這亦是嘉年華的習俗之一。站到悶了,我們乾脆跳到威尼斯的貢多拉小船上歇歇,穿梭水巷中,尋找那些零星落索的面具人。很可惜,我留不到嘉年華的最後一天,看不到閉幕時選出的十大造型得主。夕陽下山,我們坐在運河邊,啃着街邊買回來的意大利肉腸,累不可支。誰知朋友還送上驚喜:「支持下去!今晚在魚市場還有一個午夜化裝派對!」
1162年,威尼斯國打敗了Ulrico國,於是在聖馬可廣場上舉行了一場祝捷會,嘉年華亦由此興起。直至17世紀,威尼斯嘉年華達至頂峯,每年皆從聖誕開始連開兩個月。人們都愛在那段期間放下貴族與平民的階級之別,隱藏面具背後,釋放自己,享受短暫的自由。
簽證: 持BNO及特區護照毋須簽證,CI則須簽證。查詢:25220033(意大利駐港領事館)
貨幣: 1歐元約兌8.38港元
交通: 香港乘星航飛羅馬票價$4,870(至2月底),再轉乘火車往威尼斯。意大利彈性火車證(兩個月內任用4天)191美金(約1,490港元),查詢:23900421(學聯旅遊)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