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肉 - 蔡瀾

個性肉 - 蔡瀾

有位讀者傳來電郵:「同意你的說法,蛇肉吃起來像雞。你有沒有試過吃鱷魚肉?它也像雞。」

我回電郵:「你說的對,鱷魚肉吃起來的確也像雞。為甚麼我們還要傷害那個可憐的傢伙呢?」
第一次接觸鱷魚肉,是爸爸的學生林潤鎬兄拿來的,媽媽有哮喘,鎬兄是一個通天曉,說牠可針對此症,從印尼找到一大塊新鮮的鱷魚尾巴來清燉。
湯媽媽喝了,那塊白雪雪的肉由我們子女四人分享。
雞還有點雞味,鱷魚肉連鱷魚味也沒有。不甘心,第一次去澳洲旅行,就在土族餐廳叫了一大塊鱷魚扒,不覺任何古怪,也留不下任何記憶。
這一類的肉,叫沒個性肉。
鄰居紅燒豬肉,隔幾條街都聞到;家裏炆牛腩,也令人垂涎;羊肉那種羶味,吃了上癮,愈羶愈好吃,都叫有個性肉,都好吃。
沒有個性的肉,吃來幹甚麼?
在澳洲也試過袋鼠和Emu,同樣吃不出甚麼味道來。一碟燒烤,三塊肉,插上小旗,教你甚麼是鱷魚、甚麼是袋鼠、甚麼是Emu。把旗拔掉,滿口是肉,但分不開是哪一種。
所謂的野味,其實都沒有個性,要是那麼香的話,人類早就學會養畜,野味也變成家禽,不再珍貴。
鵝和鴨一般人吃不出有甚麼分別,但不要緊,都有獨特的香味。兔肉也有個性,只是不好吃,所以流行不起來,沒有人養兔來吃。
據說狗肉最香,貓最甜,猴子也不錯,但為甚麼不吃?有靈性嘛。為了好吃而要殺牠們,不忍心。如果你下得了手,那麼吃人肉好了,相信是最有個性最好吃的了。